【英都乡讯消息,海丝商报记者专访】13幢清代中叶的红砖古大厝,静静地守候在山间,向世人展示着几百年前最具传统风味的农村样子。近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英都镇良山村坂埔古厝入选。
(13幢坂埔古厝之其中若莲居等3幢)
(英都镇良山村坂埔古厝)
昨日,记者跟随英都民俗专家廖榕光漫步坂埔古厝,一探这13幢古厝的精美与质朴。
质朴与精致并存的古厝
英都流传着一句谚语:“有人坂埔富,无人坂埔厝”,讲述的就是良山村坂埔自然村的古大厝。
(坂埔古厝中的棋盘体古厝,百年前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一栋名为若莲居古厝前,传统的闽南红砖围绕古厝,红砖下本地石材垒砌起了石墙裙砥砺风雨的侵蚀,木质的门窗让这座古厝显得阅历丰富,花窗里填着白石灰,让人眼前一亮。
不远处的思源居亦是如此,古井、石盂百年未曾挪过位置。
(古井和石盂)
“若莲居和思源居等古厝没有精致的雕琢,这是坂埔古厝中较为质朴的几栋。’廖榕光介绍,坂埔古厝群质朴与精致并存,除了质朴的古厝外,精致的顶点金和宗祠建筑呈“I”型排列,其中- -栋烧毁重建,其余绝大部分保存完好。
随后,记者来到名为“顶点金”的古厝前,棋盘式的建筑、五开间的大厝处处精致,砖厅石埕光厅暗房,砖雕石雕、木雕样样都有,柱子上依旧保留着清朝时期留下的对联,大厅对称的内十二扇红窗看似一一样,却尽是不同的花纹,“出砖入石”工艺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顶点金的雕刻、纯手工的技艺等,代表了当时一流的工艺和闽南工匠的智慧。”廖榕光说。
(点金厝墙上的砖雕)
(顶点金厝的柱子上还保留着百年前的对联)
(出砖入石,传统的闽南味)
“坂埔古厝建成于清代中叶,保留了泉州传统闽南古厝的特色,更多的是就地取材来建设。”廖榕光介绍,古朴与精致并存,是这片山区农村的建筑特色,连成一片的建筑群很具有代表性,体现出清朝中叶泉州山区农村的建筑风格。
(木雕“鲤鱼化龙”)
(古厝中精美的木雕)
廖榕光表示,坂埔古厝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清朝中期山区农村的典型建筑,对于研究泉州山区农村的建筑风格、农村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在保护基础上发展和利用
“坂埔古厝群占地约200亩,良山村已对坂埔古晋及附近区域开展环境整冶,拆除猪舍牛舍等,美化环境。与此同时,还开展古厝的规划与保护。”良山村村委会主任洪子卿介绍。
“2017年获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镇村两级都十分重视坂埔古厝群,便着手开始抓保护工作。”英都镇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吴少妮介绍,2018年在英都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良山村委托清华大学海峡研究院编制了《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保护与发展规划》。
(花纹多样的木窗,遍布顶点金厝)
(木雕屏风花窗)
(用花窗砖组成长屏,再填上白灰,就成了别具风格的砖雕)
“将良山的历史文化因素、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进行合理规划。”吴少妮说,目前正在开展基础的配套设施建设,还结合百姓书房家风家训馆,将时代的文化元素融入进去,在保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利用,打造成英都镇的宣传文化阵地。接下去,将按照政策和要求,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保护与发展规划》。
(各式精美石雕柱础)
据了解,《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保护与发展规划》对良山村内的传统历史要素进行了全面的调研梳理,针对性提出历史文化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主要从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新建建筑整治引导示范、防灾安全保障、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改善、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六方面工作开展建设。(来源:2019年10月18日《海丝商报》,本文图片未标注海丝商报的,均是廖榕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