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我是自学成才,书都是‘淘’来的。”
“我是个奇葩,每天沉浸书中,眼睛还不会近视。”
来自南安英都80岁的廖榕光,因玩抖音介绍家乡,一周浏览量超30万,成了“网红”。最近,他获评2019年度南安“最美文化工作者”。他表示,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普及南安文化,让更多人看到大美南安。
引经据典写论文,助力南安拔拔灯申遗
19岁起,廖榕光便在乡镇企业服务站工作,一直到退休。因工作关系,他每天接触的都是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见证了家乡的发展,也种下了浓厚的乡土情结。
对家乡、民俗的了解,廖榕光说,他是看了大量的史书,自学成才。家中上万册的藏书,涉及历史、文学、地方史等,都是他干方百计“淘”回来的。年轻时买书都是去旧书摊点“淘”,廖榕光不只在南安“淘”,还是安溪等旧书摊点的常客,一有时间就去光顾。
生活节俭的廖榕光,对买书一事却很大方,淘到心仪的书,喜悦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偷偷告诉你,前阵子淘了一套乾隆版的《泉州府志》线装书,要万把块,至今不敢告诉我老婆,怕她又念叨我”。
“很多人问我,买这么多书,有看吗?”廖榕光笑道,成功助力英都拔拔灯申报省级非遗、国家级非遗,还为南安申报了泉州市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2项,每篇论文不下8000字,引经据典,从《红楼梦》到《儒林外史》,再到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国画等,只有真正将史书读到心里、记在脑中,胸中有墨才能下笔。
每天保持两个多小时的阅读习惯,廖老已经坚持了60年。上世纪70年代回到生产队,他白天忙体力活,晚上借着煤油灯看书。每次出差,他定会抽时间到当地的书摊逛一逛。“跟我出差过的小辈,都给我当过苦力,上回去温州龙港考察,我们村长还替我打回了30多斤的书呢!”
玩抖音拍微电影,推广乡土特色文化
除了爱书成痴外,廖老对新兴事物都很好奇,凡事喜欢问“为什么”。退休后,因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他创办了“英都乡讯网”。创办之初,他对网络知之甚少,最后还是“三顾茅庐”,多次请教镇里的小年轻,才慢慢摸索出来的。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廖老说,网站出来,他玩网站;微信出来,他也赶紧去取经。2014年《小苹果》风靡全国,他嗅出了其中的“火”,自己策划了个脚本,于当年拍了部英都版微电影《小苹果》;2016年《成都》火了,他策划了个音乐视频MV《英都》,短短几天阅读量竟达40多万。
去年7月,廖老身体不适住院,在医院里看到“病友”玩抖音,传播广,受众群体都是年轻人。“能不能也用抖音做点什么,让更多年轻人对自己的家乡有认同感呢?”
带着这一问题,廖老出院后便叫来自己的孙子廖烨高,两人一合计,就从介绍南安的地名开始吧。因抖音号注册不久,只能上传10来秒的视频,2018年9月26日第一期拍了15秒,讲了英都地名的来历,浏览量2.3万。
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向受众传达自己要讲的内容?廖老追求完美,因此每次拍抖音前都要“做功课”,先写好剧本,然后让孙子帮忙录制;录视频也很讲究,有时结束后发现自己最后几个字断了,还要重新录,每次至少要录五六遍。
第二期讲仑苍镇地名的来历,浏览量达到17.2万,点赞数“蹭蹭蹭”一直往上涨,粉丝数也从一开始的两三百涨到了3000多。“没有想到,就觉得很意外,我觉得有几百个人看就了不起了,没想到那么多年轻人点赞,还留言让我介绍他们的家乡金淘、码头等。”
抖音里的评论给了廖老极大的鼓舞,也给了他接下来制作视频的方向。他决定运用自己在地方民俗与历史上的积累,继续制作具有南安地方特色文化的短视频。“先从地名普及,已经录了19个乡镇,让年轻人了解各乡镇的演变过程,后续会录地方的掌故、民俗、特产等。”(据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