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新兵
“炸枣不是枣”。单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想到是枣的另一种吃法,这恰恰说明了闽南美食的玄妙之处。炸枣取其寓意,古时就有此叫法,一直流传至今。
金灿灿圆滚滚的小金球,就是炸枣,是闽南人婚俗中的重头戏。“枣”代表吉祥如意,自古乃节庆必备之物,但并非每个地方都产枣,于是聪明的闽南人以当地盛产的地瓜为原材料,制作成球状入油锅炸,待冷却后变成红枣表皮皱皱的造型,因而有了“炸枣”的美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炸枣南北都有,只是叫法不同。在北方多用麻团一词,常用米粉或面粉做皮,入油锅煎炸;南方是用地瓜泥做皮,口味上乘,口感更佳。闽南人的炸枣,虽说十有八九其貌不扬,但沿袭传统做法,用料实诚,味道纯正,深受当地人喜爱。
炸枣,做起来看似简单,实则讲究,需经过捣、包、搓、炸四道工序。捣,为第一道工序,也是最为重要的,决定炸枣口感的好坏。将地瓜去皮、切块、蒸熟、捣成泥,加入少量糯米粉和调制好的红糖浆,用煮好的地瓜水和面,混合均匀,不断揉、搓、摔,和成面团。
包馅,是闽南炸枣最为奇特的地方,可以根据食客的不同饮食喜好,做出不同的口味。炸枣分包馅和不包馅,有原味、咸味、甜味三种口味。内馅搭配更是五花八门,但最常见的甜馅料有黑芝麻、花生、绿豆、芋泥;咸口味的一般多以笋丁、肉末、葱丁等食材炒制而成。包馅时,取一团拳头大的地瓜泥,用指尖按压一个“开口”,双手拇指旋转把地瓜泥开口转成一个小碗状,用汤匙装入几勺馅料后收口,保证其内馅扎实饱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将馅料包裹好的炸枣揉成球状,这样炸起来的炸枣更容易膨胀。炸枣的形状基本是圆形和椭圆形的,“圆枣”圆滚滚的外表象征着团圆,椭圆形炸枣则象征着日子的多味调节。
炸是最后一道工序。将成型的炸枣放入烧热的油锅内,锅里倒了六分油,锅底垫上篦子,以免粘锅。待油温80摄氏度左右时,一个个“大枣”依次下锅。炸的过程中,会粘筷子而且会越膨越大,发胀的时候就要开始翻动才行。炸枣时急不得,需耐着性子,慢火炸出的炸枣才能色泽金黄。
刚出锅的炸枣,趁外皮将凉未凉时下肚,满满当当的内馅瞬间给人满足的幸福感,余温仍在,外酥内香。因加了地瓜,放凉后就慢慢软下去成为皱巴巴的形状,这时的口感则软糯甜香。放置两三天开始会发硬,蒸两分钟炸枣就变得特别软,那时又是另一种风味。
闽南人家逢年过节一般会张罗着包炸枣,若是家中男儿结婚更是热闹,大婚前两日亲戚邻里聚在一起,帮忙炸枣。厝埕里的天井中支起一口大铁锅,女的做“炸枣”,男的掌灶炸“炸枣”,然后将炸好的炸枣送予亲友和邻居分享喜事。
遇到村里有做炸枣的,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乡人,都会被男女老少手里忙活着、嘴里谈笑着的热闹场景所吸引。古厝里缓缓飘荡出的不仅仅是诱人的香味儿,还有人情味儿。(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