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网原创,报道:文∕榕光,图∕宗洲】正月初九,是民俗节日“玉皇大帝”的圣诞日,俗称“天公生”。这是闽南农村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闽南人“供天公”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态,这在英都镇的“拔拔灯”活动中表现的特别明显。
“英都拔拔灯”活动源于宋代,是当年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时,英溪船夫创造的游乐活动,通过拔拔灯表达英溪船夫企求风调雨顺河运畅通顺利的美好祈愿,而这一诉求只有在正月初九“天诞日”之夜才能充分表达对大自然敬畏的虔诚心情。
2014年2月8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初九,入夜时分。飘飘洒洒下了一整天的春雨,依然没有停歇,冷风飒飒,细雨霏霏。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人们游灯闹春的热情。25队“灯阵”,从25个自然村出发,到昭惠庙前的广场集结“会灯”,在一片鼓乐声、鞭炮声中,25名“灯首”护卫着昭惠庙供奉的“海神”仁福尊王的神轿“起驾”出宫,巡行乡里,25对“灯阵”形成了长达3公里多的长龙,天公灯、走马灯、红枣灯、宫灯各种款式的花灯争奇斗妍,大鼓吹、车鼓舞、拍胸舞、“大摇人”等各种文艺表演节目穿插其间,游灯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前“出火囷”(燃烧篝火)迎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整个闹春活动持续到子夜时分才告结束。
活动的组织单位昭惠庙管理委员会主任洪林桂告诉笔者,本次活动共有25支队伍5000多人参加游灯,巡游的范围超过10公里,观灯的民众有一万多人。虽然下雨天,但民众游灯、观灯的热情依然高涨。
笔者看到一些年轻人,在大红游灯服装外面套着塑料薄膜雨衣,外面雨水淋漓,里面汗流夹背,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他们都说,不累。一年就这么一次,很高兴。一位专程从漳州市赶来看灯的老先生说,南安英都昭惠庙拔拔灯场面最宏大,气氛最热闹,无愧是我国9大灯会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南安英都拔拔灯,200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我国9大灯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