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天平
一条普通的绳子,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之弃之,不会在意它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有一次看工人师傅搭建一座楼房脚手架时,却令我对绳子有了新的认识。
只见地上静静地躺着一堆长长短短的竹子,工人师傅们每人肩上都挂着一搭塑料纤维绳子。几个人相互配合,先是倚墙竖起两根竹子,又迅速拉起一根横在半截,然后从肩上取出一段绳子,在横竖竹竿的交叉处快速绕了几圈,拉紧,又轻轻地将绳子的剩余部分拧成麻花状,塞进竹竿之间的缝隙。整个动作轻巧、娴熟、一气呵成,把显然是笨重的力气活,玩得像姑娘绣花似的。
只一会儿工夫,地上的那堆散乱的竹子,或横或竖,或斜或吊,都驯服地回到了它们该去的地方,一堵高耸的脚手架眨眼之间现出雏形。
(图片来源网络)
我在惊叹工人师傅的手艺高超之余,在想,这搭建竹架的一系列程序中,绳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那条绳子,分别把每两根或者三根甚至更多的竹子,按照它们各自合适的方位固定在一个点上,然后工人师傅又根据力学原理,合理地分配力的支点,使之均衡配置,梳密有致。眼前的这一座既浩大壮观又让人有点眼花缭乱的脚手架,就是靠那一条条似乎并不起眼的绳子的穿针引线才站水起来的!
看来,绳子最钟爱圆柱形物体,因为圆柱的外体角度恰好能使柔软的绳子毫无间隙地附贴上去,尽自己最大能量令物体固定下来,使之结实牢靠而纹丝不动。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得更多,绳子的妙用还在于能屈能伸,可长可短。当它拉直时,横着能做为木工师傅的墨线,竖着可做为泥水工匠的坠绳。伸长能牵着风筝飞至无限,缩短可成为绣花绢上的一点。更为神奇的是,一条细细的绳子,把它的一端绑在一只大蚂蚁身上,它能跟着大蚂蚁攀岩伏壁,斩关夺隘,最后穿越一座看似不可能穿越的迷宫,迷宫的两头因此有了信息的导索。
绳子当然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而且善于扬长避短。一团绳子,在它还没有派上用场时,一定要把它平静地绕在一个梭子上,或者是耐心地疏理在一排架子中,因为绳子的弱点是容易自相缠绕,互生掣肘,不小心会变成“一团乱麻”,甚至是打上死结,那便无异于作茧自缚而一事无成,那时候就只能忍痛出手“快刀斩乱麻”了。
(图片来源网络)
人们对于绳子的妙称甚多。准绳,是规矩,是纲常,是中庸之道,是人们必须遵循的准则;缰绳,是牵牲口用的,约束,是为了使之走得更正更直更远,不能什么事都信马由缰;法绳,是道德的终线,是法律的门槛,是制裁的尺度,是社会的恒温计。
聪明的绳子不会让自己成为“双刃剑”。它不但善于为自己捋清线路,避免交织,摆脱束缚,它还知道“一根筷子易折、一条绳子易断”的道理。关键时刻,绳子懂得发挥集体精神和团队作用,所谓“拧成一股绳”就是它的核心原理。
但愿生活中我们也学习绳子的哲学,能圆能方,能屈能伸,扎实牢固,忠于职守。让我们的周围处处是用如意之绳打出的“大活结”,一拉即开,满盘皆活;处处是用喜庆之绳打出的“蝴蝶结”,令满园蝶舞花香,生机盎然;处处是用吉祥之绳打出的“中国结”,象征着全社会和谐祥瑞,富足安康。
作者简介:洪天平,中共党员,泉州市人大代表,南安市人大办公室工作委员会委员,英都商会秘书长。他为人谦和,爱好广泛,尤其喜爱书法、乒乓球、散文。著有散文一百五十余篇,三十余万字,作品曾刊登于泉州晚报、东南早报、泉州台商报、海丝商报(南安商报)等,深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