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洪文辉
石泉院是历史上著名的翁山“七岩八院”之一。位于天马山东麓,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历千年沧桑,曾经两度兴废。
(石泉院全景)
依山而筑的石泉院,背西向东,有正殿、两庑、两厢建筑,供奉祖师佛像。康熙十六年被安溪山寇焚毁。之后,东四房乡贤洪宝基主持重建,恢复旧貌。清朝博学洪世泽赋诗:“彩萝萦涧石,泉声四壁寒。缓步听泉上,讶然十亩宽”。赞其环境清幽,景色迷人。
当年洪宝基主持重建石泉院后,为寺院购置了一些田产,其收入用于寺院日常经费,并招盟设馔。后来,寺院住持用田产收入施予众生,每年中秋节于石泉院宴请东四房族裔70岁以上老翁和当年登科儒士,俗称“吃檀越”,彰显敬老尊贤风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土地改革,寺田收归国有,僧侣相继还俗。后来,石泉院被作为生产大队的山林专业队队址。
时逢盛世,国泰民安。英都东四房有识之士聚会商议重建石泉院,公推乡贤洪本炎先生总董其事,筹建石狮祠、石泉院,修缮鲤鱼墓工程。面对这艰难又庞大的三项工程,洪本炎并不犹豫,义无反顾地扛起重任。
自1999年春开始,前后数年,历经无数个日日夜夜,洪本炎先生,一边奔忙于石狮祠、石泉院、鲤鱼墓工地,一边走南闯北募集建设资金,一边协调建筑的各项事宜,亲力亲为,其艰辛一言难以表述。
(洪本炎)
洪本炎先生说:“重建石泉院等工程,困难重重。但想着这些工程是继往开来,光宗耀祖,弘扬洪氏家族文化,传承家族文脉的善事,我责无旁贷。为此,我不惜面子,不怕得罪人,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全心全意努力做事,任劳任怨,为家族争光。在工程最繁忙的时候,时常忙到晚上七点后才回家吃晚饭。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我自掏腰包做盘缠,不向公家要工资。为家乡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我无怨无悔。”
重建后的石泉院规模扩大,占地近30亩,工程总耗资近8百万元,先后建成观音殿、檀越祠、寿星楼、放生池、山门、钟鼓楼、观音立佛雕像等工程,总建筑面积近3千平方米。同时,还配套修筑3条从大新、石山通往石泉院的水泥路。
而今,石泉院再现“檐际列诸峰,秋来霁更翠。况复岭上云,天末分远眥”美景,已然成为英都一处集礼佛、行善、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景点,四面八方的善信、游客慕名而至,络绎不绝。“岂止斋僧参佛地,分明揽胜旅游区”。此联镌刻于山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泉院的独特景观。
朋友们,当你流连忘返于石泉院风景区,沉醉于“夕阳凭晚眺,秋色正苍然。山中半轮月,林外万家烟”的名山胜水之中,怡然自得于山水之乐时,你是否想到,这儿凝聚着无数乡贤、善信的心血与汗水,铭记着洪本炎先生的责任与担当,呈现着英都儿女的气魄。
2001年中秋节,洪本炎先生个人出资在石泉院举办“翁山洪氏东四房中秋节敬老宴”,这是石泉院重建后举办的第一届“中秋敬老宴”。宴请族中70岁以上老寿星368人,加上各界嘉宾、宗亲代表共500人。英都镇党委书记到会祝贺,称这是传承了三百多年前文化福利意义重大的善事。为了恢复这一有深远文化意义的敬老活动,洪本炎虚心向耆老洪开波、洪应钦请教,恢复祭祖礼仪,并为寿星们集体拜寿。2009年,石泉院“中秋敬老宴”成功申报了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与此同时,他还倡建“石狮祠教育基金会”,奖教奖学。但凡东四房族中考上本一、本二的高考学子,均能获得一笔奖学金。在洪本炎先生的积极倡导下,“石泉院”年复一年地举办“中秋敬老宴”。敬老尊贤,蔚然成风。现在规模不断扩大,赴宴的老寿星已增至800多人。
(翁山洪氏东四房中秋节敬老宴)
石泉院古有“吃檀越”之善宴,今有“中秋敬老宴”之美誉。如果说,古之洪宝基开了“石泉院”中秋“檀越宴”之先河。那么,今之洪本炎则是传承、光大“石泉院”“中秋敬老宴”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善举,引发了英都镇各村纷纷效仿,于中秋节、重阳节期间举办敬老活动,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世事沧桑,古往今来,石泉院佛光普照。无数的因缘际会,源于躬亲力行,成就善心、善行结善果。
2019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