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今天(2018年12月17日)出版的《海丝商报》,发表了廖榕光向南安市委宣传部投寄的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暨南安撤县建市25周年征文 - 南安正青春” 征文活动应征稿《浪起西溪》。全文转载如下 :
浪起西溪
作者:廖榕光
发源于安溪莲花山的官桥溪,流入南安境内,先后与发源于云顶山的英溪、发源于芹山的东田溪汇合,入古南安江(晋江)的西溪。滔滔碧浪,千年流淌。穿越时光,流过汉唐,见证了西溪流域一方居民繁衍的辛酸、拼搏与辉煌。
时光回到1970年,承袭了几千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方式,显然已经无法保证四季温饱。于是,有的人放下锄头,挑起打铁担或“钉铜”担,漂泊离乡,夕餐晨曦朝露,夜宿破庙危房,走上了漂泊无定的谋生之路。当时谁也没料到,这帮只想打铁钉铜谋生的小炉匠,后来会干起修理水龙头的营生。他们的家里从来没用过水龙头,也不知道水龙头里面是什么结构,只为了那几毛钱的修理费,大胆拆开一看,发现竟是那么简单。一时修理水龙头成为一门新兴的行业。尝到甜头的泥腿子,胆子越来越大,仑苍大宇村4位农民居然与永安市物资局签了一份合同,制造水龙头2000只。当时什么设备都没有,“没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可谓胆大包天。饿慌了的农民,求生存的欲望促使他们勇闯难关。折腾了好几个月才制造出来的铜铝合金水龙头2000只,改写了一方水土的历史。仑苍镇的水暖发展史记下了这四位农民的名字:蔡怀德、阮德洲、蓝经鹏、阮东海。
四位农民的成功,鼓舞了南安农民创业的信心。生产水龙头的家庭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迅速在当时的仑苍、英都、美林、城关公社崛起。据分析,当时这4个公社的家庭作坊超过千家,规模很小,每家的员工不超过10人。
后来,各生产大队的水暖器材厂应运而生,允许各家庭作坊前来“挂靠”。这实际上是类似国外流行的“虚拟企业”经营模式。仑苍、英都两镇分别注册“仑”字和“英”字两个商标供挂靠者使用,镇成立水暖器材质检站,开始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按标准生产,水暖产业逐步走上正规之路。一本由福建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福建乡镇能人谱》,发黄的书页记载了仑苍、英都、美林等乡镇的农村能人创业的情况。1990版的《南安县志》记载,1988年,英都镇水暖器材厂106家,工人1300多人,供销人员4500余人,年产值3700多万元。仑苍镇有“瑞士式”家庭工厂268家,工人2000多人,供销人员4550人,年产值5000多万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奔腾的西溪水,激起千层浪。西溪两畔,村村办厂,户户从商,仑苍、英都、翔云、东田、眉山、美林、溪美、柳城,以至霞美、丰州,崛起的水暖制造业,带动了供应商、经销商、物流业以及第三产业,为3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南安水暖业的旗帜,高高地飘扬神州,驰誉海外。
随着民营经济应得到法律保护的明确,南安的水暖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于是,企业上规模、产业上档次,南安的水暖产业花开两朵。卫浴洁具制造业和工业阀门制造业两朵奇花,各展英姿。
申鹭达卫浴,在1995年制造出我国第一只陶瓷片密封水龙头;中宇卫浴,把水龙头卖到欧洲;后来赶上的九牧,更是率先获得国家质检局的质量免检证书,还把水龙头唱上央视的“同一首歌”;春赞水暖升级辉煌卫浴,跻身南安水暖四强。2005年,国家把水龙头列入免检产品名录,全国有7枚水龙头商标入选,而其中南安一举荣获4枚,都是西溪水浇灌成长的。
南安市委、市政府看准了水暖业这一特殊产业的发展前景,多次出台政策,把民营企业扶上马,并开辟大道送上征程。仑苍中国水暖城先后开工一、二、三期工程,高新技术园、美宇工业园、英都恒阪阀门基地相继投入使用,更高规格配置的扶茂岭工业区建成投产,都彰显了南安市领导发展水暖业的雄心魄力和南安水暖人的奋斗信心。
现在,南安水暖卫浴阀门的年工业产值已超过500亿元,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千亿产值正在鼓舞着企业家们奋勇向前。
南安水暖业的传奇,昭示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依托水暖业工贸兴镇,西溪百里水暖阀门产业长廊,村容村貌崭新,人的精神面貌更新。
汩汩西溪水,不舍昼夜流向远方。西溪周遭的精彩故事,将更加生动地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