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翁山大地到处有你辛勤的足迹

2018-11-07 10:58:52   来源:   

作者:洪文辉

提起福建南安三中的刘惠民老师,英都多数人都知道,他是德高望重的教师,还是一个集楹联撰写与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为一身的优秀人才。他在南安三中任教45年的岁月里,数十年如一日,尽心尽职,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博得师生及家长群众的广泛好评。刘老师在南安三中漫长的教学生涯里,像一匹老黄牛,勤耕不辍,足迹遍及翁山的各个角落。

微信图片_20181107105707.jpg

1950年,刘惠民走上讲坛,1952年至南安三中任教,1987年光荣离休。刘老师一生桃李满天下,出自门下的学生,数以千计,如今已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不乏佼佼者,其中有近10人成为厅、处级干部,数十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教授。这与刘老师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刘老师的课堂教学独具特色、扎实有效。其作文教学独辟奚径。强调学生坚持写日记,练好字。为此,他采用举办日记展览交流、书法比赛、印发学生范文等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作文、练习书法的信心与兴趣。许多学生因之脱颖而出,成为作文、书法的高手。刘老师的写作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实用、最有效。无数在书法上学有所成的学生,都对刘老师融书法知识于课堂中的教学方法赞不绝口。

笔者在南安三中高中部就读的时候,虽无缘成为刘老师班上的学生,却也听了不少刘老师的课,受益匪浅。那时,刘老师教1·2班语文,笔者在4班学习。我们真的很羡慕1·2班的同学能有刘老师这样的名师带班学习。后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因事请假一段时间,刘老师也就给我们上过不少课程。印象中的刘老师讲课谈笑风生,出口成章,一气呵成,绝不拖泥带水。每节课下来,我们都觉得兴味盎然,意犹未尽,仿佛时间过得太过匆匆,特别是刘老师那一手漂亮的板书,更让我们如获至宝,争相摹仿,膜拜不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刘老师的学生既学得了刘老师崇高的人品、学品,也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以至人们仅凭学生的素质、书法风貌,就能断定这是刘老师的高徒。

刘老师在南安三中从教的45年里,始终奋斗在教学一线。有一回,刘老师带领我们清洗学校公厕,不少同学掩着鼻子喊臭,有的甚至顿作呕状……刘老师一言不发,卷起裤管,带头捅粪坑,用水冲洗,累得满头大汗……劳动结束,刘老师把大家集合起来,他说:公厕确实臭,但如果不勤打扫、清洗就更臭。一个人,假如连厕所都不敢清洗,都不想着努力去做好这项工作,就很难想象这样的人将来能够挑起社会工作、生活重担……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时至今日,笔者仍未忘记,并时刻以刘老师躬身力行、言行一致的工作态度、劳动精神为榜样。

惠民师生前,笔者曾登门拜访。谈话间,他深有感触地说:离休后几乎游遍了全国。除西藏外,每个省会、大都市都去过,一路走来,都由学生接待,安排行程,实实在在地托了学生的福。他给我讲了这样2件小事:有一回,他到厦门参加同乡会,校友们听说刘老师来了,竟一个不缺地汇聚一起,有人还很感慨地说,刘老师要是不来,这同乡会就不够味,恐怕人也到不齐,说不定也就开不成了。翌年,刘老师到西南度假,那一届同乡会也就没开成。另一回,刘老师应学生之邀到青岛旅游,有位在外经商的学生家长听说后,竟然抱病赶了一百多里路程到青岛拜会刘老师。如此令人感动的场面多着呢!据笔者所知,刘老师生前所到之处,学生、学生家长云集,争着招待,甚至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慕名者也远道而来,为的是表达对刘老师的深深敬意。

在刘老师看来,不是自己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给了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为师一生,能如刘惠民老师一样,足矣。

在很多的印象中,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应该是人品、学品的高人,实事求是地说,许多教师都可以做到,把一生精力贡献给教育,而刘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更为出色,他不是让人敬而远之的一类人,而是让人敬而近之、亲之的严师、慈父,他还有一个美誉:民间楹联与书法专家。他的书法作品荣获一九九二年“中国王羲之书法比赛”二等奖。其作品被选编入《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及《二十一世纪中国老人书画集锦》。

他博学多才,为教育事业做出甚大贡献,为民间创作大量书法作品,把精神文明传遍千家万户。在教育界、书法界和民间都享有崇高声誉。

据刘老师生前介绍,自己利用教学之余及离休后的闲暇时间为民间撰写建筑用联数以千幅。当年,英都人大凡喜事,似是约定俗成地必向刘老师索取墨宝。到过英都的人,只要细心观察一下散布于翁山大地的大小建筑,就不难发现,处处都有刘老师那文采飞扬的楹联以及刚劲、流畅、悦目的书法杰作。刘老师的楹联及书法艺术独具匠心、意境深远、格调高雅、自成一家,已然成为翁山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英都人而言,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乐育英才,是刘惠民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

1987年,刘老师从任上离休后,在当地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直接关心、支持下,刘老师倡导、组织成立了南安三中教育基金会,出任常务副会长之职。他不辞劳苦,积极奔走,筹集奖教、奖学资金。足迹遍及英都及周边乡镇各个村落。还先后多次走南闯北,向在外工作、生活、经商的南安三中校友募捐教育基金,历经十余载艰辛,行程数万公里,为基金会筹资百多万奖教、奖学资金,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解决了不少师生经济困难的燃眉之急。在刘老师的积极倡导、努力工作下,社会捐资助学蔚然成风。展读刘老师编印的《南安三中教育基金会纪念册》,那一篇篇真诚永远的华章,无不叫人激动、兴奋。纪念册忠实地记载了校友、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一份份爱心,书写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捐资故事,映现了刘老师风里来雨里去,艰苦跋涉的身影, 凝聚着刘老师离而不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乐作奉献的汗水与心血。

笔者参加工作后,有幸与刘老师共事多年,聆听了刘老师的谆谆教诲,得益于刘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与栽培……笔者能有今日的教学成绩,来自于刘老师的言传身教,来自于刘老师严谨的教风、学风的熏陶,来自于刘老师一丝不苟、敬教乐学的工作态度、方法与智慧精神的深刻影响。后来,刘老师主持学校基金会工作,承蒙厚爱,屡次与刘老师一起走家串户,见证了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甘苦与共的捐资助学事迹。从中,我切身感受了刘老师那颗挚爱教育、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

记得那是1993年春末夏初时节,时任初中毕业班年段长之职的我,有一天跟刘老师闲聊中,提出希望能为中考设立奖励金。刘老师二话不说就答应尽力而为,表示将以基金会名义募捐,拨出中考奖励专用基金。几天后,刘老师约我一起到仑苍一位吴姓校友家,募捐了5000元人民币。这事给我很大震动,只要我们宣传到位,工作做细,就能充分调动社会有识之士捐资助学的积极性。耳闻目睹了这一捐资故事,我感慨万千,许多捐资者之所以慷慨解囊,更多的是敬重刘惠民老师崇高的人格精神与巨大的影响力。

筹集办学资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回想跟随刘老师捐资的风雨历程,并非事事顺心,马到成功。个中曲折、辛酸是常人难以感受到的。有一回,我随刘老师向捐资者赠送纪念牌匾,在接受捐资者热情款待的同时,也遭遇过不少冷遇、误解、非议的尴尬……我至今忘不了在某位捐资者家长面前丢尽面子的窘境。当我们把纪念牌匾高兴地送至这位捐资者家长厅堂时,他自顾自地忙着手头的活儿,既不抬头看一眼,也不让坐。我们耐心诚恳地说明来意,他才淡淡地说:随便放着吧!说你们学校也真是的,只顾要钱,也不请示我这家长同意与否……那天,刘老师恰好与另外几位老师在仑苍赠送纪念牌匾……我们悻悻然地离开捐资者家。事后,我跟刘老师说起这尴尬的过程,刘老师很平静地说:个别家长不理解,其实也难怪的。要怪就怪我们的宣传、发动工作没有做好。只要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成就金石为开的夙愿。再说,我刘惠民也是为三中着想,为千家万户子弟着想,从不把一分钱占为已有。所以,我有时还真要厚着脸皮做工作、捐资。对此,我扪心无愧……这发自肺腑之言,着实让我们自叹弗如、感动不已。如果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常理的话,那么,刘老师在三中人眼里心里,就是一个辛勤的种树人。

而今,刘老师已离开我们而去。想起刘老师,往事历历在目。我油然而生对刘老师的深深敬意。我想,我们的教育,需要的正是千千万万惠民式的名师。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