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海丝商报》报道:英都霞溪村村民自建农家风情民俗馆免费对外开放

2018-10-30 09:13:53   来源:   

res23_attpic_brief.jpg

这台6米多长的水车是1965年洪塘生产队购入的,目前还保存很完整。

【英都乡讯消息】近日,在英都镇霞溪村东墘自然村,村民洪锦聪兄弟腾出自家古式大厝一幢,创建了农家风情民俗馆,展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书画工艺品及洪锦聪家族史等,并免费对外开放。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这间农家风情民俗馆,这是一栋传统闽南古大厝,房间分为农具、工具、家具、家电、票证、看护、家史、书画、工艺、民俗等10个展区,展示了农耕时代农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使用过的各种农具、工具、生活器具,还展示了洪锦聪兄弟收集来的书画和精美工艺品,全部为原件实物,没有复制品或者仿制品。

“这是去年年底开始筹备,最近才对外开放。”洪锦聪告诉记者,民俗馆内许多东西是屋主以前留下的,还有部分是专门收集过来的。

“像农具展内的6米多长的水车是1965年洪塘生产队购入的,目前保存较完整,在上世纪60年代作为移动式的水利工具服务了一二十年,干旱的时候供应两三千人的饮用和耕种用水。”洪锦聪介绍,那时候要4个人一起踩这辆水车。

除了水车,让洪锦聪记忆犹新的还有工具展里的打铁担和打铜担。“新中国成立前英都和仑苍许多人打铁,打铁担作为生产工具养活了不少人。”洪锦聪说,打铜担则是作为生活工具用来磨钥匙或是补脸盆等。

记者了解到,此间民俗馆,目前全部由洪锦聪6兄弟出资,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方便群众及青少年参观学习,了解农耕年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随着时代发展,农耕生活已经成为记忆,我们这也有许多孩子在外长大,根本不知道老一辈人是如何生产生活,因此我们组建了这个民俗馆,想要将历史保留下来。”洪锦聪说。

据悉,近年来英都镇聚力乡风文明建设,弘扬美德、奖教助学,倡导公益事业,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传播文明正能量,移风易俗新风尚渐成常态,此间农家风情民俗馆便是一个缩影。目前,泉州现代中学已与民俗馆挂钩,共同搭建传统教育实践基地,推进民俗文化推广工作。(据海丝商报 记者黄伟励、李想  通讯员曾金珠文/图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