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百姓故事】英都农家风情民俗馆挂牌了

2018-10-27 17:18:53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英都镇霞溪村洪锦龙兄弟创建的农家风情民俗馆正式挂牌了。

农家风情民俗馆位于英都镇霞溪村的东墘自然村,是洪锦聪、洪锦龙兄弟6人腾出农舍建成的,洪锦龙倡建,是一所农民自费创建的农耕文化博物馆,《东南早报》10月12日曾经发表该报记者赖小玲、周湖建、通讯员廖烨高的报道。

1.jpg

(左:洪锦龙

10月27日,这个博物馆正式挂牌,命名为“农家风情民俗馆”。民俗馆的创建人、深圳共安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洪锦龙,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南安政协文史委员廖榕光共同把馆牌挂上,并合影留念。

1 (1).jpg

(洪锦龙、廖榕光共同把馆牌挂上)

农家风情民俗馆是利用一幢完整的建于1980年代的砖、石、木结构的“皇宫起”闽南古式大厝建成的,占地面积1000平米。面阔五间二进,房间10间,顶、下厅、天井、砖埕齐全。进门在下厅可以看到文字简介:      

1 (2).jpg

1 (8).jpg

农家风情民俗馆简介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耕年代已经成为历史记忆。让下一代人了解祖先的生活足迹,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对教育下一代不忘艰苦奋斗精神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收集展示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用具,借以再现农耕年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使年青一代了解古代农民奋斗之艰辛。

农家风情民俗馆,是农民腾出农舍,自费创建的,展品的都是原件实物,没有复制品或仿制品。其中有农业生产工具、副业生产工具、卧室家具、厨房器具等。另设有票证专题展示,让人们了解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供应情况。还有家史展示、工艺品收藏等等。

从左边的“下房”“角间”“过水”“边房”“大房”依次参观,可以看到这个民俗馆展出的实物有:

一、农具类,如耕地用的木犁、铁耙,农田提水工具龙骨水车,收获季节用以飏净谷物的风鼓等。其中龙骨水车的实物现在非常难得看到。

1 (5).jpg

龙骨水车

二、副业工具类,如流动打铁的“铁担”,流动修理小五金的“钉铜担”,这两件实物是经过多方寻访才找到的,堪称“珍品”。通过这一实物,让你想象当年外出谋生之艰辛。

1 (3).jpg

三、厨房家具类,当年农家用的菜橱、吃饭桌、磨米浆的石磨,相信现在的青少年几乎都没见过。还有节庆时蒸制“满月圆”“四月桃”“度晬龟”的木模,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1 (4).jpg

(古代厨房的“吃饭桌”等厨房家具)

1 (7).jpg

四、电子用品类,这是记录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使用过的手机、音响、电视机,不断更新换代体现了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还有两件珍品:汽灯(农民俗称“白火”)和老式风琴,这两件展品见证了时代的进步。

五、票证类,计划经济年代使用过的粮票、布票,还有什么“外汇券”等等,以及各种证件,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变幻。

六、房内家具类,房间内眠床、橱、桌、面盆架齐全,房门挂着竹簾,“粗桶巷”挂着布簾,“光厅暗房”是闽南农家强调的私密空间。

1 (6).jpg

(房内的古式“眠床”“脸桶架”)

然后还有家史展示,展示这户普通农家成员从教、从医以及务工务农的艰辛业绩。之后是书法空间、民俗空间、工艺收藏展示等。

民俗馆建成以来,已经有泉州市委宣传部长、市文联主席许旭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长等领导及一些离休的老同志前来参观指导,称这个民俗馆很有意义。

洪锦龙说,创建这个民俗馆,目的是让青年人懂得一些农耕时代、计划经济年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知识,让下一辈人知道先辈曾经辛勤地劳动和创造,启发他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激励他们为社会进步而努力工作,创造财富。我希望这个民俗馆能办成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