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今日,南安将召开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记者从南安市委文明办了解到,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南安移风易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婚丧喜庆新办简办蔚然成风,践行移风易俗已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那么,南安移风易俗工作有何秘诀?又有哪些经验做法可供借鉴?
婚事新办
在英都镇良山村,曾有一个风俗盛行,结婚时亲友要买烟花爆竹,为主家增添热闹,燃放烟花爆竹越多,主家越“有面子”。然而,村民洪良德结婚时,却有了不同做法。
婚礼前,洪良德提前与亲友沟通,不买烟花爆竹,而是将省下的钱拿去架设村道路灯。其他村民不仅不觉得他“没面子”,反而纷纷点赞。随后,村民们纷纷效仿,共同设立一个公益箱,将购买烟花爆竹的钱用于改善村里基础设施。
婚事新办,正逐渐成为南安新人们的潮流新主张。今年年初,省新园内村村民尤泽畅迎来自己的婚礼,但婚礼现场没有挂上长排的拱门,空中也没有飘扬着的气球,前来的宾客也只有双方亲戚。在婚礼仪式过后,他们便背起背包,踏上了爱的旅行,这是小两口共同决定的。
新郎的父亲尤祖黄操办过两个儿子的婚礼,最能感受两场婚礼的不同。
“大儿子结婚那年,请上整个自然村村民,再加亲戚朋友,有40来桌。还有礼仪、车队、喜糖等开销,总共要花十几万元。”尤祖黄说,如今,婚事新办既给自己“松绑”,又减轻亲友随礼负担。
南安是著名侨乡,外出经商打工的南安人也多,长期以来,在外地赚了钱的村民总想“显摆显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盛行。一场婚宴动辄十几万元,乃至更多,当地群众连连叫苦。
针对这种情况,南安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大力倡导婚事新办。近年来,南安举办婚礼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的歪风陋习有所收敛,婚事新办的现象在各乡镇(街道)涌现:梅山镇灯光村婚事新办,只请五代直系血缘家人,只要5桌,一次婚宴省下5万多元;霞美镇金山村婚事新办,原来花费10万-20万元,现在花费10万元以下……从过去“重面子”到现在“重里子”,钱被用在更需要的地方,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样的移风易俗渐入民心,也带来村民精神层面提升。
丧事简办
移风易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官桥镇一些村(社区)民间习俗正悄然变化,不少群众把简办红白喜事省下的钱用于做公益,这种社会新风
尚正在逐渐形成中。
论语有云,“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葬礼的铺张不如生前多尽孝道。10多年前,官桥金桥社区就开始推行红白喜事简办新举措,即村里一有丧事,全部是由老人协会操办,并全程进行监督,避免出现互相攀比的不良之风。
“在农村经常是有钱的叫了好多个哀乐队,没钱的就只能打肿脸充胖子。”金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丽明说,群众有了“官方标准”,正好顺水推舟,保住了钱袋子,也撑住了面子。
和以前相比,一场丧事下来,群众至少可省数万元。如何用好这笔钱?社区在推进移风易俗中发现,改变群众观念不仅要“堵”,同时也要“导”,社区决定用这块资金对村里老人进行“厚养”,与推行的“薄葬”形成鲜明反差。不仅如此,在金桥社区,每到节假日老人都有过节费,生病了还有慰问金。
记者了解到,南安所有的村还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四会”,依据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能够为群众热心服务的标准,村委1-2名进入“四会”名单,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村民自治、德治建设,协助做好移风易俗工作,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基层工作网络。
神事不办
往年每到农历三月初五,向阳乡4个村都要轮流“做头”举办“佛生日”,“做头”的村子家家户户大摆宴席,少则5席,多则10来席。“4村村民共有1.2万人左右,每次过‘佛生日’,大村可能要花200万元,小村要花100万元,既浪费财力又浪费人力。”向阳村村支书吴河水说。
今年轮到向阳乡卓厝村“做头”,但村里一改往常,安静祥和。原来,在向阳乡党委政府和向阳乡老人会的倡议下,今年该村移风易俗,改掉大办“佛生日”陋习。“向阳、卓厝、坑头、旗星4个村百年的‘佛
生日’陋习改掉了,实现百年佛诞今朝改,全面改变了神事操办的传统陋习。”市委文明办负责人黄金土说,这是充分发挥群众主动性,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的好举措。
不仅如此,向阳村将闲置已久、用于佛事的古厝,变身为“蜜蜂科普馆”,每天都有养蜂农户、专家、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坑头村则制作800多平方米的3D艺术墙画长廊,宣传移风易俗、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影响村民。记者了解到,作为泉州市移风易俗工作示范点,向阳乡制定移风易俗文化点路线图、宣传册等,全乡7个村均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
眉山乡小眉村每年“佛生日”从8个变成1个、金淘镇莲坑村“佛生日”唱大戏从30天减至3天、诗山镇社二村举行“移风易俗,从我做起”千人签名承诺活动……
如今,南安越来越多的村庄加入禁止“佛生日”大操大办行列。
“在移风易俗方面,南安‘神事不办’成果丰硕。”黄金土说,据不完全统计,南安28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在抓好“神事不办”这项工作上抓得到位、成效显著,已基本消灭神事、佛事大操大办传统陋习。今年初以来,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在“神事不办”上节省7000多万元,并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有效巩固移风易俗工作成效。
捐资公益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全市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今年初以来,南安出台移风易俗工作方案,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组长、第一副组长,并在全省率先将全市分为“三大片区”进行专项整治:在山区片区,重点整治“佛生日”、普渡等神事大操大办问题;在中部片区,重点整治丧事大操大办、随意燃放烟花爆竹等问题;在沿海片区,重点整治婚事喜事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问题。
南安有着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简办红白喜事、捐赠公益事业等已经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官桥镇东头村八旬老人陈祖听不办寿宴,捐资6万元给村里困难户和贫困老人;乡贤张吉木简办喜宴,省下5万元捐给学校建设……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捐赠公益事业成为新风俗。
在各界共同推动下,“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不办”逐渐成为南安多数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比阔气比公益”成为新风尚。目前,全市所有乡村都制定移风易俗村规民约,鼓励大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公益事业出力。
此外,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南安创新形式,主题活动遍地开花。移风易俗文艺会演、为千名老人摆“长寿宴”、建设家风家训馆、成立首支移风易俗党员志愿服务队……通过一场场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家庭“小和谐”湿润社会“大气候”,进一步扩大南安移风易俗工作影响力。
如今,在南安,移风易俗渐成燎原之势,文明理念正慢慢植入每个人心田,文明之花正遍地绽放。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史记·乐书》:“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近年来,全国上下一直在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确实,有许多习俗早已与时代脱节,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炫富斗阔、封建迷信等,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久治难愈的顽疾。
当前,南安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崇尚科学文明、抵制迷信愚昧成为社会主流和共识,涌现出不少先进事迹和典型。
然而,要改掉千年陋习不可能一蹴而就,问题和不足仍然存在:有些乡镇工作形式较为单一,还有些乡镇工作不紧不实……
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南安有3个重要环节——婚事、丧事和神事,必须牢牢抓住这3个节点,坚持神事不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陈规陋习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反复性,因此移风易俗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甚至是阵地战。全市上下要针对工作重点,抓好教育引导、建章立制、专项整治、深化创建、氛围营造等工作,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进一步遏制陋习,力促移风易俗向纵深推进,为南安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提供更大的精神力量。(据海丝商报 庄晓丽苏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