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英都中心小学小记者参观中国水龙头博物馆
原来最早的水龙头是竹子做的
2018-09-06 09:17:34   来源:   

res03_attpic_brief.jpg

小记者在“百家姓墙”合影。

res07_attpic_brief.jpg

工作人员介绍数控恒温水龙头。

res11_attpic_brief.jpg

古代使用的担水工具。

res15_attpic_brief.jpg

小记者很快在“百家姓墙”上找到了洪姓。

res19_attpic_brief.jpg

小记者认真做笔记。

res23_attpic_brief.jpg

古代使用的水车。

【英都乡讯消息】9月4日,英都中心小学小记者来到位于申鹭达工业园的中国水龙头博物馆,了解小小水龙头背后的一部兴衰演变的历史,通过参观,小记者纷纷感叹这么小的一个水龙头居然包含了这么多的文化,随着时代的更替,竟然能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从简单的竹子构造,到铁制,再到黄铜制作,最后到如今第四代的数控恒温水龙头……

水龙头博物馆的外墙一下吸引了小记者们的注意,这个外墙上面都是艺术字体呈现的百家姓,这勾起了小记者们的探寻心理,纷纷开始寻找自己的姓氏,没过多久,小记者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姓氏,显得十分兴奋。工作人员开始带着大家参观这座中国唯一一个以水龙头为文化背景的博物馆。小记者们刚进博物馆,就看到了一个巨型石结构的水龙头,巧夺天工,惟妙惟肖,让整个博物馆多了分气派,接着映入大家眼帘的是各个时代各种形态的水龙头,“原来最早的水龙头是竹子做的,后来用的水管,再后来才有了现代水龙头的雏形……”一路下来,小记者们忙着用笔记录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一代水龙头是铁制的,第二代水龙头采用黄铜材料,更加卫生,第三代水龙头增加了芯片,使用寿命更长了……”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小记者们若有所思。“那么现代是第几代水龙头了呢?”一位小记者问道。工作人员回答这位小记者,现在最先进的就是数控恒温水龙头,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自由控制温度,十分方便。

一个小时的参观,让小记者们收获颇丰。他们都为自己生在水暖之乡而感到自豪。

参观水龙头博物馆

小记者洪心悦指导老师洪芬兰

走进了庞大的水龙头博物馆,满眼尽是各种各样的水龙头,这些水龙头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奥秘呢?让我们一起跟着解说员张阿姨来了解一下吧。第一代生产出来的水龙头,被当时的人称之为“无源之水”,这是他们对水龙头最朴素的赞美。

随着技术的进步,第二代螺旋升降式铸铁水龙头诞生了。它的表面经过喷漆处理,更为光滑。里面采用橡胶密封,但是因为胶垫容易老化,使用时间长了,就会出现漏水问题。一滴水看起来微不足道,长时间漏的水汇聚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北京市每年浪费的水就有3031万吨,相当于15个昆明湖,这是个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呀!

因为第二代水龙头的漏水原因,申鹭达集团为此苦心研究了整整4年时间,率先将“东方红”芯片应用在水龙头上了。第三代水龙头——陶瓷芯片水龙头诞生了,这是我国水龙头时代的一次革命性技术创新。它不仅操作方便,还有密封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很多优点。

在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越来越多智能家居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申鹭达集团在2007年受到神舟五号的启发,研发出了数控恒温水嘴。可触摸控制,内装有微型发电机,还能控制出水时长,自动关闭,水温能在短时间内到达理想的数值,防止烫伤。出水时还能自动充电,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真正安全,节能还环保。

参观完博物馆,我的心中有许多的感想,水资源是那么的宝贵,国家为了节水用尽办法。我们更应该节约用水,用自己小小的行动,支持国家节水行动。

这次的参观活动还真是让我收获颇多呀!

水龙头博物馆见闻

小记者洪伊涵指导老师林金铁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们小记者去中国水龙头博物馆参观。

走进博物馆,一眼看到的便是那一面刻有许多姓氏的墙,这面墙叫“百家姓墙”,看起来十分壮观。

讲解员张阿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满是石头的地方,说这是“龙潭”,从这里开始,张阿姨生动地讲解了古代用竹子引水到现代数控恒温水龙头的水龙头演变历程。接着张阿姨把我们带到一个坛子边,坛子中间用瓶子装了一堆的水,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我好奇地想“这些水放着不喝,排在这里干什么?”我突然看到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第二代水龙头一个小时会滴漏8.1公斤的水,一天滴漏的水就有194.4公斤,一星期滴的水就有放这里的水这么多。”我们情不自禁地惊叹道“这么多!”张阿姨说:“是啊,所以,我们要珍惜水呀。”

真是一次难忘的参观活动。

水龙头世界真奇妙

小记者洪子杭指导老师陈万紫

昨天下午,我们在邹记者的带领下,来到中国水龙头博物馆。听说这是我国第一座以水龙头文化为背景、全面系统地反映水龙头发展历史的专题博物馆,身为英都人,我感到很自豪。

来到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精美的“清明上河图”,好一派繁华景象。另一面的“百家姓”墙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一眼就看到了“洪”字,这个姓氏是里面最大、最显眼的。洪姓在英都是大姓。

我们来到各个展区,博物馆的阿姨告诉我们,中国水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7000多年,从最早的竹管接水到龙头型水嘴到水管、橡胶管……即使现在家家户户使用的水龙头也经历了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的发展,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三代水龙头,四代水龙头可厉害了,是数控恒温水龙头,是申鹭达30年的技术积累研发出的节水龙头,可“人走水停”,是真正的环保水龙头,我家以后也要用上数控恒温水龙头。

这次的活动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懂得了水资源的宝贵。申鹭达的工作人员还送我们每人一个水杯做纪念,真是一次愉快的活动。

水龙头的历史

小记者洪伟鑫指导老师洪亚红

今天,我们去了中国水龙头博物馆。在这里我受益匪浅,了解了水龙头的历史。中国水龙头博物馆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恒坂阀门基地的申鹭达工业区。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由申鹭达集团董事长洪光明发起建设的。展馆分为古代区、近代区、现代区和未来区。那里的工作人员耐心地向我们介绍,让我对水龙头的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原来水龙头的发展史:从最开始的竹管到申鹭达研发的第四代水龙头-数控恒温,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明白了中国的科技正在快速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更方便的水龙头为我们服务。

一次难忘的参观

小记者洪协威

星期二,邹记者带我们去参观了中国水龙头博物馆。

里面好庞大啊,外墙上还写着许许多多的姓氏,很多都是我们没见过的,我找了一会,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姓氏,大大的“洪”字赫然写在墙上。开始参观了,工作人员张阿姨给我们讲解,走了一会,我看见四个水龙头,里面有第一代水龙头,还有第二代水龙头,其中有一个就是申鹭达研发出来的。接着张阿姨带我们参观了一些形状各异的水龙头,一边还给我们介绍洪氏家族生产水龙头的历史。张阿姨带我们来到一个水龙头面前,她告诉我们这个水龙头使用的芯片就是鼎鼎大名的“东方红三号”芯片,这个芯片的应用大大增加了水龙头的使用寿命,更加节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熟悉的水龙头,这种水龙头我爸爸曾经做过的,我心里不由得产生了自豪感。

今天真是难忘的一天,通过参观,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据海丝商报  记者邹思敏文/图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