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两大版!东南早报推介乡土文化守护者廖榕光事迹

2018-05-18 14:30:12   来源:   

    【英都乡讯消息】2018年5月18日出版的《东南早报》,在第16版、17版用跨版通栏形式,刊登该报记者赖小玲、周湖健联合采写的长篇报道《一个乡土文化守护者和他的民俗情缘》,图文并茂介绍多年来始终默默无闻甘做乡土文化守护者的廖榕光的动人事迹,图文并茂,整整两大版。转载如下:

一个乡土文化守护者和他的民俗情缘

传统文化村落,是历史的见证。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它不仅值得被完整保存,更需要对其精髓文化内涵进行传播。在南安英都,有这样一位平凡老人,十多年来,始终默默无闻地甘做本地乡土文化的守护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一直被廖榕光奉为座右铭。

退休后,本是安逸生活的开始,而对于南安英都的廖榕光来说,却是一次重新出发。他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当地的文化工作中:创办公益性乡讯;开设一系列微信公号传播业界讯息;不遗余力地为南安英都“拔拔灯”推广而努力……如今一晃18年过去了,经历了诸多辛苦和不易的廖老先生说,现在自己的精力跟年轻人一样充沛,觉得更快乐、更幸福,因为传播自己家乡南安英都的地方文化,是他最喜欢的事。

本期“最闽南”专题,记者前往南安英都拜访了这位老者,聆听他讲述如何守护乡土传统文化的故事……

为了公益性乡讯的生存,四处化缘

1958年,廖榕光开始参加工作。对于一辈子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来说,家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他是个草根文化爱好者,除了阅读大量的文史名著,平时还喜欢研究本地宗教信仰、乡村礼仪、节令风俗、非遗项目等,也喜欢乡土文化的研究创作。

2000年,在市、镇两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英都各界乡贤及英都商会的支持下,一份立足英都本土的公益性乡讯创刊了。然而,这份乡讯的编辑部成员只有廖榕光一个。凭着一股热情,当年已经60岁的他自学电脑和排版。由于担心自己专业能力有限,版式和印刷效果不好,他还自己搭车到南安市邮政局,请专业人员排版。当时,为了节省时间和路费,中午他索性不回家休息了,而是拿着初稿来到附近一银行的大厅,坐在等候椅上校对。次数多了,银行工作人员觉得他经常这样不妥,委婉地将他劝离。家里人对此甚是反对和心疼,但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坚持。

转眼18年过去了,这份乡村刊物在南安英都已经出版了70期。70期虽然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对一份没有固定资金支持,少有广告收入的纸质媒体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据了解,该报纸在南安英都当地每期的发行数量在2000-3000份,所刊内容均为与当地紧密相关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地群众业余的文化、娱乐和生活需要。

记者翻阅了这份刊物,发现它内容翔实,文化气息浓郁,见证了英都的发展历程。

据介绍,2013年12月他还编印1—50期合订本,当时的英都镇党委书记在第50期的报纸上发表署名文章,称“这份小报弘扬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记载了英都镇13年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历程”,“是英都文苑的一朵奇葩”。该合订本吸收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共印7000本,是这份刊物平时每期发行量的三倍,多家图书馆、档案馆甚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都有收藏。

该合订本被视为英都镇的“年鉴”。

用新媒体更好推广乡土文化

作为宣传当地乡土文化的载体,《英都乡讯》走过了18年,“成年”了!这其中最开心的当数廖榕光,用他的话说就是“仿佛慈母一般默默地看着孩子长大成人之后的欣慰”。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让《英都乡讯》继续受到当地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廖榕光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与年轻人接触,尽量融入年轻人的圈子当中,了解新时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让自己在各方面都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现在的自己,其实跟年轻人没有两样:有充沛的精力,喜欢晚睡,喜欢写作和刷微信到深夜,喜欢睡到自然醒。

除此,廖榕光还学会了新媒体。“我应该算是最早一批使用微信的人。那个时候,在我们乡镇还很少有人用微信,但我已经用起了微信摇一摇。”自然而然,他也了解到通过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也是未来的趋势。不管是网站,还是微信公众号,他都很喜欢研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是源于他对当地文化的热爱,希望南安英都的历史文化能传播得更远。

如今,除了纸媒刊物之外,廖榕光还创办了与此相关的电子版、网站、微信公众号,一如既往地为家乡的事业呐喊,忠实记载当地发展步伐,努力讲好英都故事。

刻苦钻研,让乡土文化更好传承

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素有“金英”之称。“拔拔灯”是英都地区农耕时代农民独有的迎春祈福盛典,是中华大地上最具个性特色的正月赏灯民俗。这一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五举行,人们把数十盏灯笼拴在一条大的绳缆上,象征着当年行船拉纤的大绳,再现当年纤夫逆水行舟拉纤奋力拼搏的情景。英都境内的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以祈盼河运平安,年丰丁旺。

为了能够更好地抢救、保护家乡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2008年,廖榕光独立承担“南安英都拔拔灯”非遗民俗项目调查申请报告起草工作。最终,在他的努力之下,“南安英都拔拔灯”被国务院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除此之外,廖榕光对于民俗探源、宗教信仰、乡村礼仪、节令风俗等田野调查及研究亦兴趣浓厚。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开设讲坛,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他历经数十年田野调查,抢救流行于南安英都、溪美、丰州及安溪城厢的闽南语童谣……

他扎根本土,立足闽南,考证认真严谨,深入浅出地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论述的话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研究价值。就在去年,他的民俗研究学术论文《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特殊文体——铭旌》在“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会”上宣读,文章从《红楼梦》《金瓶梅》《儒林外史》中引经据典,并融合周密的田野调查研究成果,最终获得了全国各地专家们的肯定。对于一个始终生活于乡村的朴素的文史爱好者来说,着实不容易。

眼前是厚厚一大沓的印刷纸,而每一张印刷纸的背后,都凝聚着南安英都这位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对乡土文化传统传承和保护的执着守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作为一名乡土文化的守护者,廖榕光的这十八年,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据东南早报)

相关热词搜索:40702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