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洪文辉:伫立董林观水云

2018-03-12 09:14:27   来源:   

    【英都乡讯】英都董林古渡地处英溪中游,与丰州九日山祈风石刻,泉州后渚港一样,历经沧桑,成为“海丝”文化、交通史迹。

    南宋时,以泉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崛起。因之,每逢船舶往返季节,泉州郡守和提举市舶司官员,就会率僚属到九日山延福寺的昭惠庙,举行隆重的祈风典礼。祈求海神庇佑番舶一帆风顺。

    英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驰名泉州的英山“翁绢”成为泉州港出口的主要商品,远销海外。据记载,宋代以来,英溪中游的董林溪埔码头常有数十艘驳船停泊。那时,英都的粮食、薪碳、丝绸、茶叶等大宗产品和手工艺品从董林码头装船,沿英溪、西溪、晋江航运到泉州销售。

    董林码头附近有座始建于南宋淳佑年间的“昭惠庙”,分灵于九日山延福寺的昭惠庙,奉祀九日山延福寺海神通远王的从神“仁福王”。董山昭惠庙每年正月初九日都要举行“拔拔灯”活动。那状似纤夫拉船的“灯龙”长阵再现了古老英溪行船人逆水行舟、艰难拼搏的劳动情景,映现着古老英溪内河航运的原始风貌,闪烁着泉州古老海上“丝绸之路”原生态的历史光芒。

    明万历年间,明清重臣洪承畴正是从董林码头启程,开始其毁誉参半的人生之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登进士,时年二十四岁,选刑部主事。而后,官至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尚书,为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承畴松山战败被俘,被逼无奈降清,开始其忍辱负重的另一段人生仕途。对洪承畴这样的历史人物,历来褒贬不一。以唯物史观看,洪承畴对于促进满汉文化融合、和谐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和解、减少生灵涂炭,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对于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开清第一功”的历史地位不容否认。追寻先贤洪承畴走过的足迹,我感慨万千地写下这样的诗句:“溪益学馆今犹在,昨日承畴入梦来。担当家国生前事,何计功名身后裁”。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洪承畴。

    紧邻董林古渡有座“待驾桥”,那是封建王朝时代家乡名宦、乡绅迎候朝廷达官贵人,接送官府文书的驿站。当年,清初皇室郡主嫁入英都洪门,为洪承畴孙媳妇曾在此留下足迹。因之,“待驾桥”成为英都人心目中的圣地。

    “待驾桥”东边有座糖厂。小时候,我经常到这儿看榨糖,闻闻糖香,偶尔还能啃啃甘蔗,很是惬意。“待驾桥”西边有座“南光水电站”,引英溪水发电,电力只供应英都机关单位。水电站附设碾米厂。年少时,我经常肩挑背驮往返于“南光水电站”碾米,有时也碾些干地瓜藤、木薯等饲料。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董林古渡河段,是我童年的乐园。我经常与伙伴们到那儿戏水、捉鱼,在溪岸密林里捉迷藏、玩游戏;盛夏时节,我们呼朋引伴,在董林溪游泳。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董林码头、“待驾桥”见证着历史的风云,时代的变迁。几百年来,无数起起落落、悲欢离合的故事在这儿演绎。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教书。学校就在英溪之滨。春夏秋冬,我习惯于傍晚时分到乡下散步,有时漫无目的地走街串巷,有时静坐董林古渡遗址,遥想当年古渡盛景,想着从洪承畴身后走出的16个进士、65个举人、63个贡生、570个秀才,膜拜之情油然而生。我时常伫立董林静思默想,幻想着写一部小说,就叫“英溪之恋”,有关纤夫的爱,有关“待驾桥”迷人的传说,有关我的童年,有关生死,有关离别。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千年英溪依然长流不息,董林码头遗址犹在,“待驾桥”依旧横卧清溪。而我日复一日,年又一年地在这个古镇工作、生活,头上已开始飞霜。

    我们都是这个古镇的过客,一代代人来了,一代代人离开,只有英溪和她身边的古渡码头、待驾桥,是这个千年古镇的沉默的守护者。(据海丝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40702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