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春游“云从古室”听传奇

2018-03-09 14:03:28   来源:   

res_19_01_attpic_brief.jpg

云从古室有不少碑刻,整座寺院显得古色古香。(陈小阳 摄)

res_19_04_attpic_brief.jpg

云从先生的画像(翻拍图)

res_19_07_attpic_brief.jpg

洪氏先贤洪旸道的画像(翻拍图)

res_19_10_attpic_brief.jpg

和尚塔墓独具一格

res_19_13_attpic_brief.jpg

出砖入石的古民居(陈小阳 摄)

res_19_16_attpic_brief.jpg

▲坂埔古民居建筑群保存较好 (陈小阳 摄)

    【英都乡讯】良山村位于南安西部,隶属南安市英都镇。村落依山而建,布局和谐,建筑尤以坂埔自然村在清代修建的13幢古民居为典型代表。村内还有千年古寺“云从古室”,因在元代有儒士于此地授业,遂有了英都最古老的“乡村学斋”……

    岁月打磨的古寺

    《周易·乾》有云:“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西汉王褒的《四子讲德论》曰:“虎啸而风寥戾,龙起而致云气”,故有龙起生云,虎啸生风之说。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有一千年古寺,名字就叫“云从古室”。光听这名字,已是古风飒然。近日,借着春的脚步,记者来到寺中探访古迹,发现这座寺院的故事不仅久远,而且堪值回味。

    英都古称“翁山”,自古以来就有敬老和兴学传统。从英都镇出发到云从古室不过10多分钟车程,一路上两旁的树木挺拔俊秀,在春风的催促下,一些枝条上已经长出嫩青色的叶片。远远便能望见寺院静谧地栖于半山腰上,与时光并存,令人心驰神往。

    云从古室主要建筑有山门和前、后两殿。殿宇古色古香,石柱镂镀金字,门面青石浮雕,整座寺院显得雍容娴雅。后殿神龛内供奉丈余高金身药师、释迦牟尼、阿弥陀三世尊佛祖,两旁分立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左后殿为三圣殿,祀西方法雨三圣立像;右后殿为观音殿,观音菩萨头戴花冠,端坐莲台,殿前有善才、龙女侍候。寺前有数棵大榕树,虬根如虹、浓荫蔽天;埕下有一株桂树,四季飘香。山门牌坊横额“云从古室”四字,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古寺内外那些年华斑驳的青石阶,印证了寺院的苍老与深沉。游者临此,能见山门高耸,殿宇辉煌,坐对千峰,平临一野,当真有“春横眉宇青蛾黛,云镂英山碧玉屏”的感觉。

    元代儒士办学斋

    据《重修云从古室记》载:“龙山之麓,有禄寿院焉,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建。宋熙宁八年(1075年)重修,后废。宋端平间(1234年—1236年),乡人于旧址立书院。”英都云从古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洪本刚向记者一行介绍,宋端平年间所建的书院称为“龙山书院”,旁边还建有“龙兴寺”。到了元代时,有儒士寄宿于此,致志笃学,准备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这时,刚巧碰上“龙兴寺”废弃,乡民便将该寺中的清水祖师像迎入书院供奉。说来也怪,当晚儒士便在梦中得到祖师的开示:“宜树人育才为先”。这位儒士从此无意功名,安心在此地设学斋授徒,为乡学的光大贡献自己的才能。后来他的弟子学有所成,一齐尊他为“云从先生”,盖取“云从龙,龙起而致云气”之义。

    到了明初,书院有了进一步的扩张,英都洪氏五世祖“增其制”;明成化间(1465年—1487年),洪氏西轩六世祖洪旸道在此设馆授课,将寺院、学斋并为一处,更名为“云从古室”。“经过这段历史,云从古室实际上就成了释、道、儒合一的寺院,是典型的闽南多元文化的缩影。”洪本刚说道。云从古室的大门有柱联:“云深藏古室,水净见真人”;在后殿有柱联:“云从香篆传海宇,古室文光映山趣”,实际上也暗中指出寺院里的释、道、儒元素。寺院东厢为禅房,西厢即当年“云从先生”读书、执教之学斋故址,这位为光大乡学而放弃考取功名之人,虽然在历史中没有留下真实姓名,却为英都留下了亘古不变的育才之风。

    精美坂埔古民居

    离云从古室不远的良山村坂埔自然村里,有闻名遐迩的坂埔古民居群,这也是英都的特色古建筑群。坂埔古民居群即为古大厝群,共有13栋之多,呈“L”型排列。13栋大厝都是清代闽南大厝的建筑规制,但内部装饰的精细程度各有不同,据说以“顶点金”古厝最为精美,保存也较好。

    良山村党支部书记洪伟龙告诉记者,坂埔古大厝的来历要从清康熙年间说起。康熙末年,有洪氏族人洪承雅在此地拓荒垦地,历十余年而家道渐起。洪承雅育有毓秀、光乘二子。毓秀早逝,光乘子承父业,他头脑精明,很懂经营,为家族积攒下大量财富。光乘生有四子,第三子洪开泰中了乾隆庚午科(1750年)举人,后授嘉应州知州。其余三兄弟在家以农桑为业。有一年,适逢泉州大旱,赤地千里,洪光乘急令家人开仓济民。灾民获救后感恩戴德,表示愿以工代酬来答谢。推辞不过,洪光乘便在家乡大兴土木,同时建造13幢闽南式大厝。期间,在外任官的洪开泰回家探亲,见建厝工程浩大,便取出自己历年积蓄的钱财来助父亲修厝。“正因有开泰的相助,后来装饰的几栋大厝,反而愈显精细”。现在来看,坂埔古民居的背后,还藏着这样一个施恩、报恩的故事,更让人感叹当地的民风淳朴了。

    在坂埔自然村,这13栋古民居如今已成为当地闽南建筑的典型代表,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参观。

    重视兴学传火种

    自古以来英都洪氏十分重视人才培育,因而英才辈出。据洪氏《翁山谱志》记载,仅明清两代,翁山洪氏就出了进士16人,举人65人,贡生63人,秀才570人。

    “不光是古人重视兴学办教,现代人也如此,这是翁山洪氏的优良传统。”洪本刚说道。英都的爱国华侨洪恭兰便是一个例子。洪恭兰1920年出生于英都坂埔。5岁随父南渡新加坡。经几十年艰辛创业,成为一位颇负盛名的华侨实业家。他一贯坚持财富“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原则,对家乡公益事业十分热忱,英都中心小学、良山小学教学楼、英都医院病房大楼、良山村办公楼、卫生所等的兴建,都有其捐资之举。上世纪90年代云从古室的重修,他又是带头人之一。据悉,洪恭兰还留下家训,教育儿孙勤俭创业,他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经商和做事,第一要讲究信用;第二要勤俭刻苦。吃得苦中苦,始有苦尽甘来之日。”对于金钱财富,洪恭兰认为应该抱定“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信念,他信奉林则徐说的“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儿孙胜于我,留钱做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牛马”。

    在英都,像洪恭兰这样关怀桑梓、热心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华侨还有很多,如独资创办恩惠中学的洪恩惠;积极筹建南安三中的洪维新;捐建英都中心小学教学楼的洪福兴等等。洪伟龙表示,不管是古代的云从先生,还是现代热心兴学助教的乡贤,他们都是英都传承文脉、延续辉煌的重要力量,他们播下的兴学火种,也将照亮家乡的未来。

    独具一格的墓塔

    良山村人洪丁发带着记者等人经云从古室的山石阶往下走,在一块巨岩处,记者看到了同样年代久远的和尚塔墓、师姑塔等文物。和尚塔墓坐南面北,石下有三个墓穴,平面花岗岩封圹作墓碑,中间的墓碑较大,上面正中楷书阴刻“南无阿弥陀佛”,两侧另有“救苦消灾长福观音菩萨”、“龙兴开山善海觉性和尚”字样。根据云从古室管委会所撰的“和尚墓塔记”碑文,记者获知该墓塔建于宋代,为云从古室前身龙兴寺的开山和尚善海法师圆寂后安葬骨灰的墓塔,空涯、仁杰、国一和尚附葬。“墓葬就山挖巨石成圹,上置石塔,独具一格”。墓塔一层浮雕着祥龙穿云游走,以及金刚的形象,二层塔身浮雕有菩萨坐像图案,塔刹作圆尖状,整体雕艺超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洪丁发表示,此墓塔是见证云从古室悠久历史的重要文物,历年既久,弥彰珍贵。1998年,此墓塔被南安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史料对于龙兴寺开山和尚善海法师没有更多具体的记载,也使得我们无从探究他的身世。

    师姑塔同样始建于宋代,为驻锡龙兴寺的比丘尼圆寂后安放骨灰的石塔。师姑塔没有繁复的雕饰,但也显得巍然肃穆。石塔2002年遭盗,后来云从古室管委会将石构件复原移建于现址。从此双塔并立,景观为之一新。不管是和尚墓塔,还是师姑塔,都是英都古代“七岩八院”佛教兴盛时期的历史见证物。(据泉州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40702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