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英都拔拔灯等“非遗”的传承保护将会越来越重视

2017-12-28 17:12:37   来源:   

res03_attpic_brief.jpg

英都拔拔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都中心小学得到传承。

    【英都乡讯消息】以指尖动作之变诠释表演艺术的提线木偶;记录中原古乐遗韵的音乐奇葩南音;群丑献演、妙趣横生的高甲戏;传承300多年、舞姿变化多端的民间舞蹈火鼎公婆……千年古郡南安,历史上曾一度为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如何在城市化建设大潮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这些老手艺、“老味道”?“两会”期间,“非遗保护与传承”这一话题,也受到了部分政协委员的共同关注。

     委员建议: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不少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濒临消失、渐行渐远,文化生态岌岌可危。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传承难的尴尬境地,是一道亟待研究的课题。”南安市政协委员吴文明在此次“两会”中,提出了《关于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希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力度。

    吴文明介绍,目前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科学认识;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出现趋利动机;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完善机制。

    吴文明在提案中建议:要健全机制,落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专款专用,对一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先提供支援,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开发和引导其市场需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鼓励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

    “此外,还要扩大宣传,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展示场所。”吴文明告诉记者,希望相关部门能重视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谈及这个问题,南安市政协委员黄云华感触良多。她告诉记者,现在很多纯手工艺术品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失去了“原汁原味”,而大多数民间手艺人也因生计等问题,放弃了世代传承下来的手艺。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想把南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图片形式展示出来,所以今年拍了一些非遗项目,如官桥的提线木偶、美林的掌中木偶、洪濑的锡雕、霞美的柴脚戏和火鼎公婆、金淘的妆糕人等,其间我接触了这些民间艺人,倾听了许多老艺人心声,感觉到他们对自己的手艺都非常热爱,渴望手艺被继承。”黄云华告诉记者,因此她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大南安市非遗保护和传承力度的建议》,坚持为这些非遗传承人“发声”。

    黄云华建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多渠道筹资,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特别对濒危项目且难以通过传承维持生计的老艺人,或年龄超过60岁的传承人予以扶持,鼓励他们继续专心从事传承工作。

    记者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校园

    近年来,为深入实施文化传播工程,南安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灵。

    昨日,在英都中心小学校园内,热闹的锣鼓声响起,纤绳、花灯乍现,“拔拔灯什么时候进校园了?”围观的群众发出疑问。

    原来,昨日是英都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节,学生们再现拔拔灯。英都拔拔灯,走进英都中心小学已有5年。“学校编制乡土教材,开发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而在我们英都,拔拔灯这个项目再合适不过了。”英都中心小学校长洪双生说,学校聘请了当地老一辈的拔灯人来给孩子们授课,洪分明是教锣鼓的老师。

    “节奏分三、五、七……”洪分明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引来孩子们惊呼:“好好听!太厉害了,我要学。”

    “这里面的门道不少,别以为拔灯简单,绳子要怎么绑、怎么拔,是有讲究的。”洪双生说,拔灯还考验学生们的团队合作,否则灯阵就容易散。

    老一辈人教得用心,学生们也学得开心。“我参加过5年的拔灯,以前只觉得好玩,没想到这么有意思。”学生洪海毅说,从老师的讲解中,他才知道拔拔灯的历史由来以及背后蕴含的意义。

    “老虎跳了出来,武松拿着木棍向老虎打去,老虎恼羞成怒向武松发起连续进攻,武松纵身一跃……”

    在南安毓元中学的班级里,一段精彩的表演引来了学生们不时地惊叫、欢呼,这是由南安非遗传承人开设的“掌中木偶制作”特色课程上课的场面;在南安市侨光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活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被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该校举行的闽南文化保护成果展示会上,《脆弱的特产——探究金淘豆干的生产、销售现状及发展建议》《“病树前头万木春”——南安高甲戏的传承与发展调查》等项目充分展示了学生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

    部门回应:对“非遗”传承保护越来越重视

    记者从南安市文体新局了解到,目前,南安已公布六批9类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英都拔拔灯、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等两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省级5项,泉州市级34项,而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南安共搜集非遗线索20000多条,调查项目343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辰。

    “近几年,南安对于‘非遗’传承保护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市文体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安市政府频频发力,率先设立全省首个县级独立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实施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工程,筹备建立30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培养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保护机构,注册成立了南安市晋福文化艺术馆、祥兴雕刻研究所、高甲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等6个民办“非遗”传承机构,官方和民间保护双管齐下。

    针对部分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抢救保护,市文体新局扶持资助重要传承人通过带徒传艺、举办相关传习班等形式培养新一代传人,公布首批15个南安市级非遗传习所,明年将设置第二批传习所。

    据介绍,2013年起,市文体新局正式组织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教学、表演,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例如毓元中学的木偶社、岑兜小学的高甲班、霞美中心幼儿园的火鼎公婆班……而最广泛的当属南音,全市几十所学校在教授南音。

    “可以说,近年来南安‘非遗’传承保护颇有成效。”该负责人表示,尽管如此,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民间传统艺术人才的保护,尤其是生活困难的传统艺人的补助有所欠缺。“明年我们将与其他有关部门一起研究,加强对这一类艺人的生活补助。”(据海丝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英都拔拔灯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