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乡讯主编参加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会

2017-11-01 09:17:57   来源:   

    【英都乡讯消息】10月27日至30日,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的贵州民族大学大礼堂举行。在28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在开幕式上致辞说,本次年会有正式代表340人,是历次年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代表有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台湾省的民俗学者。这些正式代表都是在民俗研究有成果并且呈交了学术论文,经学会秘书处审核后,从579篇应征论文中认真审阅,最终有340位作者的312篇论文入选,他们来自全国140余所高校和科研、文化部门。英都乡讯主编、南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廖榕光以其科研成果《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特殊文体——铭旌》一篇论文入选应邀为正式代表参会,获得颁发论文入选证书,并在大会期间进行宣读交流。

    会议期间,廖榕光拜访了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最高资格会员、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老师。十年前,乌丙安老师曾经对廖榕光起草的“英都拔拔灯”项目申遗报告亲自指导。还拜会了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老师。朝戈金会长很高兴地和廖榕光一起合影留念。

(右:中国著名民俗学家、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最高资格会员乌丙安)

(右: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

    《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特殊文体——铭旌》是廖榕光三十年来对丧葬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并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型帛画和《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3部古代文学名著中找到印证。通过铭旌这一特殊文体的固定格式的分析,发现“铭旌”中蕴含了人生经历“生老病死考”的自然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理解的精髓。在大会划分的“文学与民俗”专题研讨中,与会代表对此课题感到新鲜,表现出极大兴趣,报以热烈掌声。主持人总结说,廖榕光老师这一研究课题,丰富了我们对丧葬民俗研究的成果,并希望作者进一步发掘文献,深入研究,使之更臻完善。廖榕光的论文原文已在11月1日的微信公众号“榕光文坊”上发布。

(在“文学与民俗”专题研讨中,廖榕光回答高校学者们提出的问题)

(“文学与民俗”专题研讨中,与会代表对廖榕光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讨)

微信图片_20171031173517.jpg

QQͼƬ20171101094134.png

(微信公众号“榕光文坊”二维码)

相关热词搜索:40702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