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微信公众号团队成员合照。
英都乡讯
公众号名片
开通时间:2013年10月14日
主办单位:英都镇党委政府榕光工作室
【英都乡讯】小编有话说:英都乡讯深深地植根于乡土民众之中,众多粉丝把小编当作知心朋友,加小编个人微信的,有70多岁的退休干部、老农民,有家庭主妇,有在学的中学生、大学生,有常年奔波在国内外的商界人士。他(她)们不但及时报料,提供新闻线索,而且不时提出问题,希望小编能为他们答题解惑,甚至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愿意分享。小编也从中尝到作为一个接地气的新媒体工作者在工作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2013年10月14日,“英都乡讯”微信公众号首次推出,成为南安最早推出的微信公众号之一,2015年7月,成为英都镇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4年来,发布了3032篇文章,内容涵盖英都要闻、企业资讯、家乡视窗、文化时空四大块。
这个微信公众号很牛,今年8月以来,“英都乡讯”在“清博指数”发布的热门微信公众号排行榜,连续10周从未跌出泉州微信影响力榜单乡镇榜前十,甚至3次高居第一。
七旬老人赶“潮” 办起微信公众号
说到“英都乡讯”微信公众号,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老”编——今年已经78岁的廖榕光。事实上,“英都乡讯”这个名片,廖榕光在17年前就开始打造了。
退休后的廖榕光闲不住,他爱好文学、民俗、历史,更热爱自己的家乡——英都,他希望自己能为家乡再奉献一分力量。“英都历史文化悠久,人才辈出,素有‘金英’美称。”廖榕光选择用笔墨记录英都的大小事,在众人的鼓励下,2000年5月,第一份《英都乡讯》期刊印发,此后每一季度一期。
廖榕光是《英都乡讯》的光杆司令,内容采写、图片拍摄、版面编排等全凭他一个人。当时,全然不会编版的他,只能用笔在白纸上画出版面的大概样式,标明哪一区域是放哪篇文章,然后央求印刷公司的工作人员帮他打字、排版。等小样出来后,廖榕光再做修改、调整。
《英都乡讯》推出后,很受当地人欢迎,退休教师洪瑞火就称赞,这是英都将来的地方史志,并且让现今的英都后生能够了解英都文化,“你廖榕光是有功劳的”。除了镇区的英都人传阅,在外的英都人也纷纷要求邮寄。
一开始,廖榕光就将这份期刊定义为公益性质,免费赠阅,不登广告。尽管偶尔有人“支援”,但廖榕光常常要自掏腰包来办这份期刊。10年的时间,廖榕光一个人坚持下来,从没想过终止。
“你为什么不办个网站呢?这样信息更快,阅读的人更方便,你也能收点广告费。”2010年,朋友的一席话提醒了廖榕光。当时他已经71岁,再次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成立榕光工作室。拿着朋友预支的1.8万元广告费,廖榕光招了两个年轻人,购置几台电脑,将英都乡讯网站构建起来了。
不得不佩服,廖榕光真是一个新潮的老人,2012年,卧床养病的他首次“触电”微信,“科技真了不起,这个微信可比短信方便太多了”。没多久他就迷上了玩微信。也是在这一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功能,在2013年10月14日,再次赶“潮”的廖榕光正式推出“英都乡讯”微信公众号。
深挖本土文化 关注英都大小事
今年8月底,在中断一段时期后,闽南网与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新媒体指数)联合主办的泉州微信影响力榜单重新开始评选,连续10周,“英都乡讯”在泉州市200多个乡、镇、街道办政务类官方微信公众号榜单上,从未跌出前十。其中,3次获得第一,4次获得第二,1次获得第三,而最差的名次也在第七。
这个成绩,是榕光工作室里5个工作人员的共同心血。4年,3032篇文章,可见高产,“每周6天推新,争取当天采写当天发”。廖榕光的孙子廖烨高,2012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回乡加入爷爷的工作室,如今已成为工作室主力。及时性的讯息,让这个微信公众号成为英都人了解英都的一大平台。
“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我们原创的。”工作室里几个小年轻已经能够独立采写,“内容也很多样,乡镇政务讯息、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厝边大小事。”《爱心涌动,只为让洪清秀活得更好》《这社会还是好人多,洪诗提出院康复中》等系列爱心报道,关注弱势群体,更是引起了巨大反响。
“我们的铁粉有1万多,单篇点击率最高能达6万多。”廖烨高说,这是实实在在的数据,他们从未使用营销策略。粉丝多了,爆料也就多了,“有时候,附近其他乡镇的人也会给我们提供讯息”。尤其是一些颇具历史、文学性的讯息,例如《民俗专家廖榕光田野调查再出成果,翔山村发现卓氏家训》更是引来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而《民俗探源》是“英都乡讯”最独特的金牌栏目,这是由去年刚刚被吸收入中国民俗学会的廖榕光主笔。通过这个栏目,许多英都年轻人,甚至一些老人才恍然明白,为何有这样一个闽南传统节日,以前的人是如何过传统节日……
“得到读者的喜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廖榕光说,他们会努力将这个公众号越办越好。(据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