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英都麻糍:软糯扑鼻香 美味诱人来

2013-05-14 14:30:35   来源:南安商报   


    洪炳焕(左)正在制作传统英都麻糍。

    【英都乡讯,范曦、朱晨辉报道】提起英都,许多人都会想起这里的小糕点。这座小小的古镇,弥漫着糕点特有的芳香。而最出名的,莫过于已经流传几百年的英都麻糍。

    对老英都人来说,麻糍是每家每户最重要的待客、祭祀之物。而如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会有糕点师傅制作麻糍出售。麻糍软糯的口感,在舌尖上游走。本期“寻找南安的味道”带您来到麻糍之乡——英都,体验麻糍的芳香与软糯。

    亲历 老师傅亲自坐镇 繁琐工艺成就美味

    来到天之饴食品店前,还未进店,便闻到门口弥漫着糕点的芳香。在天之饴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洪炳焕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店里。麻酪、角酥、开口笑……琳琅满目的糕点让人目不暇接。不过,最出名的当属英都特有的麻糍。

    店里工人只有五六名,都是英都出名的糕点老师傅。洪炳焕笑着告诉记者:“要想制作出口感优良的麻糍,无论是选材还是工序都不能粗心。”所以,天之饴大多都是聘请一些老师傅,如今,也有一些年轻人加入天之饴团队,跟着老师傅们学起这门手艺来。

    在古老的古厝中,洪炳焕及制作麻糍的老师傅们为记者上演了一场麻糍糕点秀。在老厝的天井中,立着一个硕大的炭火炉子,麻糍最初的原型就诞生在这一方小天地里。

    经过前期浸泡的糯米,此刻,已被磨成糯米浆并蒸熟。滚烫的糯米浆被倒入机器中搅拌均匀。而此时,洪炳焕则在案板上开始涂抹一些蜂蜡。他告诉记者,麻糍具有很强的黏性,涂上蜂蜡可以让麻糍不易粘连。洪炳焕和师傅们把糯米团倒在案板上,用手搓成长条,麻利地挤压成一个一个糯米团。

    春节是洪炳焕最忙的时候,预订的客人很多,两三天内,他们就必须制作出一两千盒麻糍。除本地人外,也有一些泉州的客人慕名而来。每天晚上,他便开始浸泡糯米。到第二天晨光熹微时,老师傅们便开始把浸泡好的糯米灌入布袋,沥干水分取出,磨成糯米浆放入大锅中蒸熟。工序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保持良好的口感,掌握好火候是关键,而这就需要老师傅盯着灶台看一两个小时。

    今年30岁的洪炳焕,是地道的英都人,从小便对麻糍情有独钟。母亲制作的麻糍,成为他记忆中最美的味道。一方小小的灶台,便是母亲制作美味的场所。母亲小心地看着火,锅中冒着蒸腾的热气,柴火烧得噼啪作响,糯米的清香便从锅中飘散而出,弥漫了整个屋子。那些洁白如雪、柔软如棉的麻糍就在母亲手中,一个个“蹦”出来。

    “软糯的麻糍蘸着母亲炒制的花生粉芝麻粉吃,绝对是儿时最美味的食物。”他回忆道,软糯的口感、香甜的蘸料,让他对麻糍难以忘怀,从十几岁开始,他便因为兴趣,从母亲那学会了制作麻糍。麻糍不仅饱含了妈妈的味道,也充满了故乡的情怀,而这也正是他从事麻糍糕点事业的最初动力。    

历史 麻糍传说代代传 舌尖绽放溢乡情

    小小的麻糍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麻糍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洪炳焕为我们斟了杯茶,缓缓讲述起麻糍的来历之一。

    清乾隆己未年(1737年),英都人洪世泽考中进士,其父洪科捷也在不懈努力后,于1739年考中进士。这就是泉州历史上有名的“父子双翰林”。当时洪世泽父子居住在京城,住所周边有一户糯米糖品作坊,其糯米产品香甜可口。洪科捷好糖,在多次诚心求教后,糖品作坊主终于把世代相传的秘方手抄本借予洪科捷抄阅。

    公元1740年春,洪科捷与洪世泽以“双亲年逾八十”为由“告假归养”,回到家乡英都镇。家乡有一糖品店“天饴糖坊”,以生产销售糖品类产品为主。英都镇历史盛产花生,洪科捷便在原本的糯米秘方上加以改进,加上花生、芝麻为原料,这便是泉州著名的英都麻糍。

    传说虽无从考证,但英都麻糍盛名在外却是不争的事实。“从小我就喜欢这种味道,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把英都的美味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洪炳焕说。

    2003年,洪炳焕大专毕业。在浙江工作的他,特别想念故乡的麻糍。有时,甚至会买来原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不过,让他遗憾的是,异乡的芝麻、花生似乎没有故乡的好吃,麻糍蘸着芝麻花生粉末吃,总觉得不够味。或许,只有游子才知道,半夜睡不着,馋起家乡的味道来,那种抓心挠肝的滋味。因为,故乡的麻糍抚慰的不仅是舌尖,更是难以归乡的灵魂。

    正是这种故乡味道、家乡情怀,让洪炳焕决定回到故乡,做麻糍生意。“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才不会累,生活才不会无趣。”

    2005年,22岁的洪炳焕开始筹备成立一家专门经营麻糍糕点的店铺。而这一筹备,便是5年之久。其间,他和几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发、创新麻糍的新口感,以迎合市场需求。2010年,洪炳焕的店铺“天之饴”正式开张。源于天饴糖坊的“天之饴”,传承古法制作工艺。

    洪炳焕和他年轻的团队,一直致力于麻糍传承的和创新。如今,口感绵软的麻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而天之饴的麻糍产品也从英都镇销往泉州、南宁甚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这种由传统手工艺打造而成的古早味,会让人品尝到一种故乡的温情。

    创新 自动电磨替代石磨 麻糍还是古早味

    “制作麻糍工序繁复,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非常关键。一步错,麻糍味道就毁了。”洪炳焕说。

    糯米的选购十分讲究。洪炳焕和伙伴们对麻糍进行过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制作麻糍的糯米应选用大颗粒的,因为大颗粒的糯米黏性强、弹性好,嚼劲更Q,制作出来的麻糍口感更好。

    天气是决定糯米浸泡时间的一个关键因素。洪炳焕说,根据天气情况,将糯米浸泡8-24小时不等。次日是晴是雨,是南风是北风,都会影响糯米浸泡的时间。阴雨天,天气潮湿,糯米浸泡的时间就得短一些;晴天烈日,糯米浸泡时间就得长一些。

    旧时,以糯米制成的麻糍被当作耐饥饱腹之食。而今,洪炳焕还会时常想起母亲握着木棒搅拌米浆的忙碌身影,那被搅得均匀飘香的糯米浆,更具原汁原味的“古早味”。如今,原始的石磨被自动电磨取代,搅拌也从手工转向电子搅拌。这种创新的工具,虽省了好些力气,但制作麻糍的程序却依旧繁琐。揉捏糯米团需手工进行,将其搓成长条后用手一个个捏制出来。

    品尝时,要配上芝麻粉、花生粉和冰糖粉调和而成的糖粉末。裹着厚厚糖粉末的糯米坯在入口时,味蕾会率先在芝麻和花生的混合香气中“迷失”,随后绵软清爽又充满Q劲的麻糍便会在齿间“纠缠”,一口下去,软绵的麻糍,在舌尖起舞。糯米的清香混合着芝麻、花生的浓香在口中搅动着已经沉沦的味蕾。午后时光,或是配上一杯清茶,享受充满爱意的美味,让生活有一种满足的幸福感。

    制作步骤

    1.选用优质的糯米,依据天气情况,浸泡8-24小时。淘洗干净后放入电磨内,加入适量清水磨成糯米浆,灌入布袋内扎牢口,沥干水分取出。

    2.用小火炒熟芝麻,碾成芝麻粉;花生仁炒熟去膜,碾成花生粉;冰糖碾成冰糖粉。把上述3种材料混合调成糖粉末,搅拌均匀后盛于盘中。

    3.把水烧沸,蒸笼内铺上净纱布,用旺火把沥干水分后的糯米浆煮成糯米团,汆熟后捞起。

    4.在大瓷碗内抹上一层蜂蜡(以防粘连),把煮熟的糯米团倒入桶中,用长木棍反复搅拌。

    5.抹些蜂蜡在案板上,再将搅拌好的糯米糊倒在案板上。

    6.双手抹匀蜂蜡,使手掌润滑,再抓糯米团从手掌中挤出一个小球,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刮去放在漆桌上,让它自行冷缩成麻糍块。

    7.装盘,蘸取之前调好的糖粉末即可食用。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