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后的英溪风景宜人。
【英都乡讯消息】今日(5月23日)《海丝商报》头版头条,以《南安: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治”》为题,报道南安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治理河道成绩斐然。其中,以大段篇幅详细报道了英都镇落实河长制,治理英溪环境焕然一新的消息。全文转载如下:
南安: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治”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安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聚力现代创业创新型经济强市建设,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5年来,南安经济实力在稳健发展中提质增效,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更趋优化,城乡建设在统筹推进中展焕新貌,改革开放在持续深化中迸发活力,社会事业在普惠均衡中显著提升,在新常态下实现了新作为、新发展、新进步。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即日起,本报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记者将深入一线,展示基层变化,聚焦发展成就,带您憧憬催人奋进的美好明天,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每日8时许,南安英溪的河道专管员洪新德就开始了一天的巡逻,凌晨不定期巡查,以“白+黑”模式管护英溪。老洪是南安“河长制”中的一员,有了他们日夜的巡查守护,南安全境河流沿岸环境焕然一新。
南安境内各类水工程达1.4万处,晋江干流及其支流东溪与西溪横贯全境,有大小河流140多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条,水资源总量17.4亿立方米,占泉州市的66.7%,素有泉州“大水缸”之称。如何保护好全境安全生态水系?近年来,南安加大力度推行“河长制”,坚持“一镇一河一亮点”,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创新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生态”目标。
“河流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南安市区域河长、南安市政府市长林荣忠告诉记者,南安的脚步不会停下来,将不断拓展提升河长制内涵和外延,持续加大河流的生态修复治理,让河湖碧波源远流长,让南安的人居环境更加安全美好。
实行三级“河长制”初步实现河道“三洁六无”
南安英都镇英溪两岸,溪面上有几只白鹭在“闲庭漫步”,微风拂过,不时吹来清新的草木芬芳。曾经“脏乱差”的英溪如今岸固景美。
这一切,得益于南安“河长制”的推行。2014年,英都投入3000多万元对英溪霞溪大桥至董林桥段,实施一期河道整治工程,改善周边环境。
呵护母亲河,关键在人。英都镇成立河长办,分段包干,让河段长、村级河长以及河道专管员共同治理英溪,并制定详细治理方案,不定期现场检查,解决问题。
今年50岁的洪新德就是一名河道专管员,专管英溪民山村段2.3公里。每天,他都要沿英溪来回巡查,一旦发现河道淤积堵塞、乱堆放等现象,就及时制止处理,确保河岸整洁、河道畅通。
去年台风“莫兰蒂”来袭,天亮后,老洪冒着暴雨第一时间巡查管护河段。巡逻中,他发现两棵大树堵住水坝,立马向村级河长汇报,由村级河长反馈给河段长,及时调配了一辆机械车,为水坝排除了险情。
“有了河长们,感觉安心多了。”60多岁村民洪阿伯说,1997年的一场暴雨,让邻村的一座古桥垮掉,住在溪岸边的村民人心惶惶。如今,有专人管护让人放心多了。
英都镇人武部部长、河长办主任陈少坤说,去年11月,民山村在英溪附近增设4个监控探头,24小时监控沿溪河岸情况。今年4月,英都在手机上设立“英溪河长制工作群”,及时交流情况。
在南安,改变昔日脏乱差“容颜”的不止英溪。
早在2015年,南安就制定《南安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对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0条河流,实行市、镇、村三级“河长制”,由8名市领导、20名乡镇主要领导、370名村(居)主任分别担任各级河流的河长、河段长,并根据实际情况招募河道专管员。河长制工作实施以来,南安共投资8.4亿元,实施项目55个,目前已初步实现河道“三洁六无”目标,南安地表水省控以上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12个水功能区达标率100%,水质稳定向好提升。
治河方案创新升级对症下药实现全流域覆盖
今年2月起,南安掀起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新高潮,出台一系列文件指导全市河长制工作,以“河长制”为脉络,推进水生态系统加速优化。
4月24日,《南安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作为全省首个备案到省河长办公室的三年行动方案,得到省河长办的充分肯定,并要求、督促其他县(市、区)、乡镇借鉴学习。
“我们看到南安跑在了前头,看到南安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决心。”省河长办公室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对比以往方案,这次实现全流域覆盖,涉及全市142条大小河流,同时提出跨年度目标,并比省里下达的时限提前一年。”南安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方案“因河施策”,围绕不足问题“对症下药”,详细罗列全市12条主要流域的存在问题、整改措施以及具体整改时限,每条流域的问题和治理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因此更有针对性,相当于升级版的“河长制”方案。
而在“治河”上,南安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执法方面,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建立由水利、环保、市政、国土、农业、渔业等10多个部门组成的综合执法组,每年增加200万元专项执法经费,通过明察暗访、错时检查等方式,形成全时空、网格化的监管网络;保洁机制方面,采取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雇用专业河道保洁队伍;生态、文化、旅游新业态项目方面,充分挖掘“两溪一湾”沿线园林生态景观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双溪口策划了海丝冰雪世界、欢乐水世界,在石井湾策划红树林湿地景观项目……
将建河流“病历卡”未来巡查采用人机结合
“治河”,不能“纸上谈兵”。方案印发后,南安市水利局分组深入调查12条市级以上河流,力争5月底完成“一河一档”建立;在已设置40多个视频监控点的基础上,对河岸车辆出入口、水事违法行为易发点等河段增设200个监控点;2017年计划完成九十九溪、寿溪、梅溪、檀溪4条河道清淤清障,总投资1263万元……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南安将建立河道巡查管理中心,抽调水利局专家组进驻,作为专业技术支撑,主要负责全市12条河道监控巡查、资料收集共享及报告等工作。
“目前,中心已在筹建中。未来河流将建立病历卡制度,由专家分析‘病情’开‘药方’,每月对12条河道采用无人机航拍录像,定时跟踪病情。”南安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巡河”方式除陆上巡查外,将采取人机结合巡查。在水面巡查方面,河道方便行船的,将采用冲锋舟水面巡查;人员或车辆不方便到达的,将采用空中巡查,利用无人机以及其他科技手段辅助巡查。
此外,未来全市主要入河排污口、支流汇合口、多发性河道采沙、渣土卸弃点等地段,将设立固定4G实时传输360度旋转监控系统,由24小时“值班”分析员及时采集信息,以便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据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