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方文脉,承于史志。为全面推动《英都教育志》编纂筹备工作,10月10日,英都镇召开《英都教育志》编纂筹备会。南安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洪本地,英都镇党委书记陈金颖,英都镇副镇长陈春龙,各中小学校长,部分退休老校长、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
英都中心小学原校长,英都镇离退休党支部书记洪双生宣读《英都教育志》编纂工作组织机构建议名单。
英都乡村能人、南京神童特种玻璃有限公司陈玉栋讲话。
英都镇党委书记陈金颖首先衷心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英都教育志》编纂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时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他提出三点希望:
一要秉笔直书,在“存真”上求极致。秉持对历史、对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客观严谨,全面反映英都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夯实志书的生命根基。
二要脉络贯通,在“立脉”上下功夫。系统构建清晰的历史框架,深入挖掘与梳理英都教育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突出地方特色与历史传承,确保志书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时代印记。
三要薪传励新,在“致用”上见实效。充分发挥《教育志》资政育人的核心功能,通过树立先进人物形象、把好意识形态关口,增强英都人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启迪当代,激励后人奋发进取,让宝贵历史经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安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洪本地讲话:
一是提高认识,凝聚力量。英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要通过教育志的编纂,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英都教育发展历程的理解与认同,凝聚起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共识与合力。
二是实事求是,去伪存真。编纂工作必须尊重历史、忠于事实,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各类资料认真加以甄别和研判,杜绝凭空捏造,确保内容真实可信。
三是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作为英都首部《教育志》,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在记述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轻重有度、主次分明,对关键节点和重要史实予以重点着墨。
四是精益求精,确保质量。修志工作非一日之功,成稿后需反复推敲、多番打磨,通过不断修改完善,力求内容精准、表述严谨。
五是科学分工,各司其职。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根据专长合理分配任务,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发挥所能、贡献力量,共同推进编纂工作顺利完成。
(来源:魅力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