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宣布,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我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该项目申报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推动,泉州市文旅局组织春节、元宵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申报工作。
至此,泉州市共有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其中,英都拔拔灯就是其中一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 安 英 都 拔 拔 灯
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船民的拉纤,他们把生产劳动 (拉纤拔船)的实际场景艺术化地移植于游乐活动,生动地再现当年英溪纤夫逆水行舟和自然拼搏的壮观场面,是一项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民俗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地点为英溪流域各自然村。
吴松树 摄
英溪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内河驿站之一,其险滩与弯曲河段较多,为祈求顺风,船民们从九日山昭惠庙迎来海神福佑帝君的佐神仁福王分灵立庙,也叫“昭惠庙”,俗称“董山宫”。相传“有董山宫就有拔拔灯”,拔拔灯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由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拔拔灯”由此而来。至明代,英溪流域的运输由洪姓经营,昭惠庙成为洪氏当境神庙,拔拔灯后来定为年例。
南安英都拔拔灯的活动程序共有10项:
一、供天:农历正月初九是玉帝的生日,俗称“天公生”。
二、敬神:做完天公生,接着将供品带到昭惠庙敬奉仁福王诸神。
三、缚灯:拔拔灯活动所用的灯阵,每阵用一条粗大的绳索,上挂灯笼。
四、会灯:傍晚时分,各房份的灯阵到昭惠庙前会合。
五、起驾:灯阵会齐后,仁福王起驾出宫,拔拔灯队伍正式出动。
六、脱壳:仁福王起驾后,各路灯阵开始按次序巡游,首先沿庙前名叫“五斗”的大片田地环行三圈,叫作“脱蛇壳”。
七、谒祖:灯阵绕洪氏家庙巡游一环,在家庙门前大放鞭炮、进行表演,意为与祖先同乐。
八、巡境:谒祖之后,开始全境大巡游。游行队伍所到之处,各户都在门前燃烧篝火、放鞭炮,称为“迎灯”。值任灯首的家庭还在家门口设供桌,让仁福王的神轿停下来,上供烧香许,称为“留灯”。“迎灯”、“留灯”即迎丁、留丁,寓意增添人丁。
九、回銮:灯阵巡游全境完成之后,各灯阵直接回家,只留一灯阵为仁福王护驾回銮。
十、报灯:仁福王回銮入庙后,决定新一轮灯首。旧灯首当晚到新任灯首“报灯”,即报告来年添丁之意。
来源:南安融媒
英都拔拔灯活动以其质朴、粗犷的风格,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且和民俗信仰、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是植根于劳动人民土壤之中的文化形式。依附于拔拔灯而流传下来的“车鼓舞”、“花鼓唱”等民间文艺形式,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原生态的自娱自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几百年来,洪姓族人不但在英溪流域繁衍,还从英溪流域向海内外迁徙,分布于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每年一度的拔拔灯活动,成了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英都拔拔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来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