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洪顺兴:乡土文化放异彩 ——读廖榕光《田野家园·续编》

2024-08-26 10:53:54   来源:   

         【英都乡讯】编者按:2024年8月26日《海丝商报》N4版发表作家洪顺兴(诗山)书评文章《乡土文化放异彩》(读廖榕光《田野家园·续编》)。全文转载如下:

微信图片_20240826105232.jpg

    捧读廖榕光的《田野家园·续编》,我仿佛闻到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这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是廖榕光民俗和地方文史研究的又一硕果,也是乡土文化之园的奇葩。

    乡土文化深植于大地,与黎民百姓息息相关,是在独特的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基础文化,贴近真实的民意人心,触摸鲜活的民间形态,每一条带有符号性质的文化根须,都与最底层的人文元素无缝对接,深为最广泛的乡村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带有地域视角的乡土文化研究,无论沧海桑田,地老天荒,将成为需要不断发扬光大的文化宝藏,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乡村文化振兴。

    廖榕光彰显文化自觉且文化自信的研究实践,是来自精神层面的一种守望、一种执着、一种情怀。看似微观的研究,却凸显了难能可贵的存世价值。因为现在许多乡镇的乡土文化研究,尚存不少空白,有的正在抢救,有的已被岁月风尘湮没,空留一声叹息,这是时代在迅猛行进中带有普遍性的亟待解决的事关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

    《田野家园·续编》的内容串成叙论链条,穿越英都时空,从大地上款款走来。行文往往看似拉家常,然而在悄悄带入历史往事的叙述中,据理考证,钩沉稽揆,娓娓道来,再拉回现实,开合自如,这样的脉络肌理极有层次感,来龙去脉一清二楚。

    开篇《“清明粿”和寒食节》中,由一块小小的清明粿,做出了大文章。写了清明习俗的由来,讲了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故事。“久而久之,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这一天既为先人扫墓,又禁生火,增添了这个特殊节日的肃穆、凝重气氛。”揭示了题旨,昭明了习俗的意义。

    龟粿是闽南民间乡俗节庆中常见的食品,焉知个中大有学问。读罢《“寿龟”与供品礼仪》一文,我十分佩服廖榕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渊博的民俗学积淀。一款“寿龟”的小供品,在作者笔下竟有那么多姿的色彩,那么多重的学问,制法、口感、规格、用途、趣味等。特别是“寿龟在人生礼仪中的地位也是十分有趣的”一段,讲到孩子生命礼仪中的“满月”“四月”“度晬(周岁)”是否做“寿龟”,妙趣横生,又普及了民俗知识,闽南人的崇龟心理从中昭然若揭。

    廖榕光在民俗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史识,我读后不禁击节叫好。如《关于闽台“王爷”神来历的调查兼谈“割香”“送王船”》,是作者在“送王船仪式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廖榕光凭借田野调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研精覃思,深入论证闽台“王爷”神崇拜的庞大体系和本质特征。专家学者认为,“王爷”神崇拜涉及南洋诸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受理中国和马来西亚联手申报的“送王船”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廖榕光选题很好,“王爷”神崇拜具有很广泛的区域性,其论文展示了闽南的信仰图景,有助于了解这个非遗项目的多彩内容。

    廖榕光以生花妙笔真实记录往事,留住乡愁。如《消逝的行业:钉铜》,自然唤起老前辈对儿时老行当的怀旧情怀。阅读《探骊寻珠》一辑,更了解英都历史久远,底蕴雄厚,而占多数人口的“翁山衍派”的洪氏,成为名不虚传的泉郡望族。英都乡俚“横直三铺路,十村一片红(洪)”,说明了这种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传统村落奇观。

    廖榕光以春秋史笔的品格,论证《“素月孤舟”本名是“素月孤洲”》,稽古中以典籍为证,综核名实,分毫析厘,澄清了一段史实。嗜好文史的读者,尤其是对族谱感兴趣的人,一定对“乡饮宾”一词不陌生,却鲜见“乡约正”的说法,甚至几乎一无所知。《乡约正和乡饮宾》一文对源于明清的这两项职务或称号进行钩沉,读后十分清楚,又长知识。

    英都自古为文化名邦,俊贤辈出。从《先贤行迹》一辑中,廖榕光对“明清两朝英都优秀人才大盘点”,屈指一算,不啻英都古代人才智库。作者写了英都众多古今英杰,舍身赴徭役的洪冠才,家教有方的洪宙,父子翰林的洪科捷洪世泽,治浙安民的洪启睿,中国军乐奠基人的洪潘……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英都不但是人文渊薮的沃土,也是英风猎猎的热土。“昔日烽火”犹燃在昨,英雄的土地必然谱写壮丽的篇章。《张克辉回忆在英都良山村虎口脱险》一文,重现新中国成立前夕英都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我读后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侨乡,华侨精神在南安千秋万世永放光芒。在《蕉雨椰风》一辑中,廖榕光啜英咀华,奉献了10篇侨史研究方面的佳作。于是,有了《云从古室发现古代华侨捐钱捐田的碑记》的考论成果;有了侨胞重修的抗倭壮士祠从名不见经传到长存文字;有了《先考鸣玉公行述》这份华侨创业的珍贵文献的披露;有了洪恩惠、洪国厦、洪福兴、洪成琳、王氏昆仲、洪德成等侨亲爱国爱乡精神的礼赞。


(来源:海丝商报)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