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摄影:烨高】序属仲春,节届春分。虽然超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把今年的春天搅得特别不正常,霪雨连连,但还是阻档不了春姑娘的脚步向我们款款走来。最近的一场墟日,已经透露出春的消息了。
(杂货地摊)
农历逢四、逢九,5天一次的“英墟”,据考证至少有700多年历史了。英墟,历史上是南安西部英都、翔云、东田、仑苍、安溪县城厢一带农民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物资交流的重要市场,是远近闻名的农村大型集市交易场所,是南安西部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
(廉价的床单)
时过境迁,由于商贸化发达和制造业的膨胀,农村“空心化”的隐忧日渐明显,英墟昔日的辉煌不再。然而,春耕在即,春天的信息还是在墟场上有所透露的。
(墟场一角)
种苗交易。树苗、果苗、蔬菜苗(俗名“菜栽”)依然勉强占有一席之地。一棵拇指粗的桂花树苗价格在10-20元不等。而茄子苗(俗称“茄栽”)每株价格高至0.70至0.80元。卖苗者是位中年女性,来自霞溪村的后沟,“后沟茄栽”一直是远近闻名的菜苗名牌。她感叹说,现在种菜的人少了,菜苗销路不好,育苗的人也少了。别看这一棵小小茄苗卖到了7毛钱的价,其实还是很不好赚的。她的一席话,让我了解了农村蔬菜种植业的一个侧面。
(墟场一角)
(卖草药的老人)
竹篾制品虽然所占市场份额不多,但一向是英墟的主要交易内容。竹篾制品有两类,一类是日常用具,如竹篮之类;另一类是农具,如畚箕之类。现在种地的人少了,畚箕销路也就不好。竹篾货市场只占墟市的一小角,令人唏嘘的是,市场上的畚箕少了,倒不是因为销路不好人们不愿意制作,而是从事这一工艺的人少了。年近7旬的英东村农民洪新火,从事竹编农具几十年了,他说:“这个手艺到我为止,结束了,没人愿意学了。现在趁着自己还能动,多多少少做一点,一来打发日子,二来增加一点收入”。笔者看到,“斗笼”也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的农具了,而是作为婚嫁仪式中“挑盘”的器具而存在的。另一位从东田来卖竹篾制品的中年男子,他摆的地摊位置较大,品种较多,他说,他只从事贩卖,自己不做。他告诉我,做手艺的都是老人,再过四、五年,这些人死了,我如果还想做此生意,要考虑从外地采购了。
(竹篾农具)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了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每逢墟日,就是供销社化肥、农药、农具等几个门市部最热闹的时候。现在,英都供销社名存实亡,不做农业生产资料的生意了。街上有了两家私营的农资公司。这个墟日,笔者看到两家农资公司的生意还算不错,农民在这里购买花生种籽的同时,都捎带买了不少瓶瓶罐罐的除草剂、农药之类。那些据称是喷过之后保证半年以上杂草死光光的药水,不知道对土埌是否安全?现在的农民只贪图省事,他们知不知道,曾经的优质农田的肥沃土埌,正在他们自己的手中,以“科学”的名义慢慢地变硬变坏了。这无疑是当前农村、农业的悲哀。笔者提到这点,并无对这些农民的贬斥之义。相反,正是因为有这些或因为经济困难、或因为不愿放弃土地而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的农民,才有今日墟场里仍然保留着这些难得的农耕色彩。
“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即将开始的春耕,让英墟集市在蒙雾中透露出些许春晓。(201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