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2月3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地点:南安市英都镇仕林村

冬日暖阳,微风轻拂。我走进了仕林村,这是离英都镇区最远的一个村落,距镇区有20多公里,平均海拔达650米。以前,说起仕林村“特产”,最知名的莫过于“新山林”果场的芦柑,每年采摘时节,漫山遍野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今,说起仕林村“特产”,那可不只有芦柑、还有仕林红薯、笋干。
这一切的变化,要从一位90后村支书说起。2021年,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原本在外工作的柯清源回到仕林村,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回乡的动力源于‘乡愁’吧,我也渴望通过自己的力量,用5至10年时间,改变我们村落后的面貌。”在慢慢的探索中,柯清源渐渐意识到,偏远的山村要振兴,因地制宜“点绿成金”才是王道。看着一层层撂荒的梯田,柯清源渐渐有了思路。“仕林村昼夜温差大,加上天然的山泉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合种植红薯。2022年,我们充分利用村里富余劳动力,盘活60亩撂荒梯田,引进新加坡品种红薯,因地制宜改良成仕林红薯园。”
看着撂荒的土地有了生机,仕林村又对100多亩竹林进行开发,前往各地取经,学习笋干制作技艺,同时成立南安市仕林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步步探路乡镇振兴。去年11月,适逢芦柑成熟和红薯大丰收,仕林村又办起了采摘节、红薯节,不少游客到仕林村体验采摘、挖地瓜、免费品尝新鲜出炉的烤地瓜……


当时,我也有幸参与其中,看到一箱箱芦柑、红薯、笋干“走出高山”,不仅让村民的笑容多了,瓜果香更浓了,也让乡村振兴的脚步近了,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了。走在仕林村的乡村道路上,放眼层层梯田,油菜花冒出了嫩绿的芽,生机勃勃,村民柯存瑞正穿梭在梯田上,查看油菜花的长势。自从村里盘活撂荒地后,柯阿伯和村民们的活也多了起来。“以前就是干点自家农活,如今种地瓜、收地瓜,再种上油菜花,一年可以增加几千元收入。”“目前,我们还与翔云沙溪村共建,新建了一条长约1.6公里、宽约5米的景观道,以后游客从沙溪村到仕林村采摘,或者从仕林村到云顶山看风车、露营,只要10分钟,这样就能串点成线,游客的行程更丰富,体验感也会更强,走,我带你去看看!”在柯清源的带领下,我看到这条道路两旁樱花绽放、美不胜收,一路向风车转动深处延伸,托起了仕林村的乡村振兴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