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起源于清朝的敬老宴,你听说吗?就在英都这里!

2023-10-05 09:57:26   来源:海丝商报   

起源于清朝的敬老宴,你听说过吗?在南安市英都镇石泉禅院举办的中秋敬老宴,始自清康熙年间,传承至今已经有300多年,该习俗也被列为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40.jpg

9月29日,中秋敬老宴重新开办,880多位70岁以上老人齐聚一堂,共度中秋佳节,弘扬孝道文化。



起源于清朝

2001年重新开办




“来来来,上桌了,趁热吃!”9月29日,在南安市石泉院内,老人们欢聚一堂,边吃边聊,畅谈晚年生活,共享中秋喜悦,场面温馨幸福。

640 (1).jpg

石泉院管委会主任洪本炎告诉记者,石泉院的中秋敬老例俗,始于清康熙初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这一敬老尊贤的善举由洪宝基首倡举办。

“洪宝基是翁山洪氏东轩四房的先贤,字伯珍,号兴业,乳名培官,裔孙都称他为‘培官公’,是前清的秀才,他除了有‘奇谋匡国’保卫家乡的丰功伟绩之外,还有热心敬老尊贤的善举。”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7年),石泉院与洪氏家庙遭山寇焚毁。事隔2年后,洪宝基主持重修洪氏家庙的同时,重修了石泉院。为表达对族中老人的尊敬,洪宝基倡议每年中秋举办敬老宴,在石泉院宴请70岁以上的长者和有学之士,弘扬尊老敬贤的风尚。

当时,洪宝基筹集资金,置公田交住院僧人耕种,公田的收益除应付寺院费用外,剩余部分即用于每年中秋节举行一场敬老宴,为古稀老人祝寿。1679年, 第一次“敬老宴”在石泉院热热闹闹地拉开了帷幕。

洪本炎介绍,洪宝基逝世后,石泉院为铭记他的功绩,另建檀樾祠奉祀,中秋敬老活动也代代传承下来,成为镇上重要的传统,老人们更是把赴中秋敬老宴俗称为“吃檀樾”,直到民国末年因为兵荒马乱才被迫中断。


“祖先好的文化和举动,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来……”2001年,洪本炎在主持重建石狮祠、石泉院和檀越祠时,于是自掏腰包,承包起了首届中秋节敬老活动,恢复了每逢中秋节举行敬老活动的传统。此后,洪本炎又个人出资,承办第21届中秋敬老宴活动。

这一举动,此后也引起了周边村庄、乡镇纷纷效仿,一时间敬老爱老之风盛行。


恢复以来已举办23年

累计捐资达200多万元



洪本炎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翁山东四房裔孙70岁以上老人仅40多人,敬老宴举办地点设在檀越祠,2001年恢复举办敬老宴后,宴请人数已经达到了600多人。

2008年,在洪本炎的倡议下,族中贤达慷慨捐资218万元,在檀越祠左侧建起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寿星楼”,从此,寿星宴就固定在“寿星楼”举办。“今年参加人数约有880人,参加的老人最高龄已有96岁。”

如今,每年敬老活动筹办费用都有族中乡贤主动捐资承办。“在古代,檀越祠宴请的对象要是族中年登古稀老人及科第上榜贤士,所以敬老宴涵盖的是敬老尊贤之寓意,作为宗族的一分子,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传承下去。”今年71岁的老人洪有福不仅参加活动,还亲自出资承办敬老宴。

640 (2).jpg


“从2001年至今,敬老宴已连续开办23年,累计捐资达200多万元,奖励优秀学子达上千人。”洪本炎说,正是社会贤达的支持,敬老宴才能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南安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和民俗专家,今年84岁的廖榕光每年都会参加敬老宴。“这是南安市唯一在中秋节开展的敬老民俗活动,对倡导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为老年人办实事具有现实意义,是值得保护和传承的公序良俗。”廖榕光表示,一顿爱心满满的敬老宴,不仅吃出了香、留下了情,也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