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要闻首页 > 正文

万人共赏英都“拔拔灯”家家户户祈福到家门

2015-02-28 13:52:01   来源:   

   昨晚,英都镇昭惠庙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全国九大灯会之一——“英都拔拔灯”民俗游乐活动正在进行。当天,共有25个游灯队伍参加拔灯,上万人参加活动。
 
    男女老少扶灯绳“护灯”家家户户放鞭炮“迎灯”
 
    昨日15时许,记者在英都镇看到,一条条粗大的缆绳放置在路两旁,绳上悬挂着一盏盏红灯笼,昭惠庙前已聚集了不少群众。“今年共有来自英都镇的25个游灯队伍参加拔灯,加上表演者,有5000多人,慕名而来的群众更是数不胜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安英都拔拔灯”代表性传承人廖榕光说,英都“拔拔灯”不同于元宵花灯,“元宵花灯是静态的,而‘拔拔灯’是游灯活动,变静态为动态,更具活力”。
 
    18时许,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起,“拔拔灯”游春闹灯活动正式开始。记者看到,每个灯阵由一名强壮的男子肩负绳索拉纤,紧跟其后的男女老少扶灯绳“护灯”,缓慢前行。灯阵之间,舞龙舞狮、拍胸舞、花鼓表演、吹大鼓等闽南民俗也纷纷上场。灯阵所经之处,家家户户燃放烟花鞭炮“迎灯”,祈盼福降家门。
 
    “在英都,一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今天了。”英都人洪小姐说,“从小到大,每年我都会来看‘拔拔灯’,感受英都独特的民俗。”
 
    女拔灯人从“被迫”到主动
 
    在现场,记者发现,拔灯人以年轻男子为主,但也出现了不少女性、儿童拔灯人。廖榕光说,以前,男子是农业生产的主力,且闽南语的“丁”与“灯”同音,因此只有男子才能拔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参与到拔灯中,今年22岁的大四女生小洪就是其中一个。
 
    小洪告诉记者,今年是她第二次参加“拔拔灯”,7年前读初三时,她也做过拔灯人。“第一次是‘被迫’的,因为当时家里只有姐弟俩,弟弟在外地读书赶不回来,只能我上了。”
 
    那次的经历让小洪更加了解到“拔拔灯”的魅力。“今年是我主动申请来‘拔灯’的。”小洪笑着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可能很难有机会再做拔灯人了,“所以这次我要好好把握,感受‘拔拔灯’的美”。
 
    老护灯人现场指导年轻人拔灯
 
    今年60岁的老洪已经连续26年参加“拔拔灯”了。26年前,他是塘边街民山一队的“拔灯人”,几年前他“退休”了,成了队里的“护灯人”,负责指导年轻人拔灯。
 
    “年纪大了,该传给年轻人了。”在老洪看来,“拔拔灯”之所以能保留500多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重视和传承。
 
    让老洪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并没有因为“拔拔灯”是体力活而放弃,反而有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队最小的‘拔灯人’仅3岁,却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了。”老洪说。
 
    老洪口中的“小拔灯人”是洪艺杰,一米来高个儿的小男孩。见到他时,他正左右把玩着缆绳,并时不时观察着灯笼。
 
    “别看他年纪小,兴趣可大着呢,拔起灯来也不输给其他孩子。”老洪说,去年“拔拔灯”活动时,艺杰还由他的父亲抱着,今年就能独自拔灯行走了。
 
    追灯人用镜头记录民俗魅力
 
    现场,不时可看到手握相机的摄影者。“连续多年参加英都‘拔拔灯’活动,感觉一年比一年盛大。”南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黄少峰说,几天前他就约了几个朋友一同前来,希望用镜头记录传统民俗的魅力。
 
    “类似英都‘拔拔灯’这种传统民俗活动需要一代代人共同传承,它是难以复制的精神财富。”黄少峰认为,只有传承,才能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历史,而不只是通过影视等资料。
 
    昨日13时许,来自厦门的黄三全就和十几个朋友来到了活动现场。“第一次参加,有点小激动。”黄三全说,前不久他从微信群里得知英都有“拔拔灯”活动后,特意去买了一台单反相机,并提前从网上找了许多活动的资料。
 
    “亲临现场比看网上资料图片更加震撼。”黄三全说。
 

相关热词搜索:家门 万人共赏英都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